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诗句翻译:
黄帝问:“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各有哪些特点呢?”
岐伯回答:“有。”
东方青色,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因此春季在头。其音角,其数八,因此知道疾病在于筋部,其臭臊。
南方赤色,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所以疾病主要发生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因此能够知道疾病在于脉部。其音徵,其数七,所以知道疾病在于焦味。
中央黄色,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所以疾病主要发生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因此知道疾病在于肉部。其音宫,其数五,所以知道疾病在于香味。
西方白色,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所以疾病主要发生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因此知道疾病在于皮毛。其音商,其数九,所以知道疾病在于腥味。
赏析:
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的一段内容。通过岐伯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学中关于五脏与四时、五味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岐伯明确指出了“五脏应四时”,这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它表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紧密相关,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着四季的更替和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例如,春天对应的肝脏,夏天对应的心脏等。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
岐伯详细描述了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以及五脏与五味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解释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原因及治疗原则。例如,肝脏属木,木能生火,故肝病多伴有热症。
岐伯还提到了不同方位的颜色和动物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这种描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体与宇宙万物的联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人体的方法。比如东方对应的青色和鸡,暗示着肝脏在春天需要更多的滋养以保持其功能。
岐伯通过五行相克的原理解释了疾病从何而来,并给出了治疗建议。这种方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以及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首诗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一次系统阐述,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传承和智慧分享。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生命、健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