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古代医学经典文献之一,由岐伯所著。在这篇文章中,岐伯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解释说,这是指自然界的八种风气以及人体经络中的五种主要风气,这些风气通过人体的脏腑而引发疾病。
诗句释义
“夫精者,身之本也。”:这句话强调了精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认为精气是身体健康的根本。
译文
- 八风、五风的含义:岐伯解释了自然界的八种风气(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中央)和人体经络中的五种主要风气(春、夏、秋、冬)及其所对应的脏腑。
- 四时之胜的意义:文章阐述了四时之气的更替对疾病的不同影响,即春季胜于长夏,长夏胜于冬季,冬季胜于夏季,夏季胜于秋季,秋季胜于春季。这是中医理论中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体健康相互关联的学说。
- 春、夏、秋、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春季多患鼽衄(鼻塞、流鼻血),夏季多患胸胁疾病,秋季多病肩背,冬季则多患四肢疾病。这表明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相应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
- 春季的特点:春季容易发生鼽衄(鼻塞、流鼻血)等疾病,这是因为春季万物复苏,人体应适应这种生机勃勃的环境,但若阳气太过,则容易导致气血上逆出现鼽衄。
- 夏季的特点:夏季多患胸胁疾病,这是因为夏季炎热,人体容易心火亢盛,导致心神不宁,出现胸胁疼痛等症状。
- 秋季的特点:秋季多病肩背,这是因为秋季干燥,人体应适应这种干燥环境,但过度干燥则可能导致肝肾阴虚,出现肩背痛的症状。
- 冬季的特点:冬季多患四肢疾病,这是因为冬季寒冷,人体应该收敛阳气,以适应低温环境,但过于收敛则会导致阳气不足,出现四肢冷痛等病症。
- 四时之胜的临床意义:文章还提到,在不按时节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可能会使疾病加重或反复。例如,如果夏天不预防感冒就不会患鼽衄,秋天不预防风湿就不会患风疟等。
注释
- 东风生于春:东风代表春季的开始,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此时人体的肝气也开始旺盛,故东风象征着春季。
- 病在颈项:东风过境后,易影响人体的肝经,导致颈部不适。
- 南风生于夏:南风代表夏季,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此时心脏功能加强,故南风象征着夏季。
- 病在心:南方的炎热天气会使得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胸胁疼痛等问题。
- 西风生于秋:西风代表秋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肺脏功能活跃,故西风象征着秋季。
- 病在肩背:西风过境后,易影响人体的肺经,导致肩背部位不适。
- 北风生于冬:北风代表冬季,冬天是阴寒的季节,此时肾的功能需要加强,故北风象征着冬季。
- 病在腰股:北方的寒冷天气会使得腰部和大腿部位的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出现四肢冰冷的情况。
- 中央为土:在五行学说中,中央属土,代表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
- 病在脾:中央土位对应脾脏,脾主运化和统血,其正常功能关系到全身的健康。
- 俞在脊:在中医理论中,脊指的是脊柱,是人体的重要支撑结构,同时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赏析
此文不仅是对自然界气候变化与人体脏腑之间关系的阐述,更深层地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解读“八风”、“五风”与人体的关联,展现了自然界与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更是对人体自身调节机能的重视。在现代医学中,这种顺应自然变化的治疗原则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