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本文将逐句解读这首诗,并给出详细的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相关赏析。
诗句及译文
- 中央生湿
- 关键词:中心、湿气、土、脾脏、肉
- 译文:《黄帝内经》认为在宇宙中,中央产生湿气,湿气进一步转化为土,而土又生成甘味的物产,滋养了脾脏,使得脾脏能够生成肉质的物质,进而影响到肺部。
-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 关键词:中央、湿气、土壤、脾脏、肉类、肺脏
- 译文:这一部分描述了湿气如何影响整个身体的运作。湿气首先产生,然后转化为土,接着土又产生了甘味,甘味再滋养脾脏,使脾脏得以生产出肉质物质,这些肉质物质最终形成了肺部的功能。
-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 关键词:天、地、肉、脾脏、黄色、宫音、咳嗽、口、甜味、思念
- 译文:这里描述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在天,湿气表现为天空中的云雨;在地,则表现为土地中的泥土;在身体中,湿气表现为肉质;在五脏中,脾脏对应黄色,肺脏对应白色。此外,音乐中的宫音代表脾脏,咳嗽的声音代表胃部问题,口是嗅觉的器官,甘味对应甜味,思念则是忧虑。
- 其在志为思
- 关键词:志向、思念
- 译文:这表明在中医理论中,脾脏对应的情志是“思”,意味着思考过度可能会伤到脾脏。
- 忧伤肺,喜胜忧
- 关键词:肺脏、喜悦
- 译文:这意味着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脏,而适度的快乐可以抵消悲伤的影响。
- 燥胜湿,酸胜辛
- 关键词:燥、湿、酸、辛
- 译文:这表示燥气能够克服湿气,酸味的食物能够对抗辛辣的味道。
-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
- 关键词:西方、干燥、金属性、辛辣味道、肺部、皮肤、肾脏、鼻子
- 译文:这部分描述了西方(金)如何通过生燥气转化为辛味的物质,这些辛味物质最终滋养了肺部,而肺部又控制着皮肤和头发,特别是头部的皮毛。
- 忧伤肺,喜胜忧
- 关键词:悲伤、快乐
- 译文:这意味着过度的悲伤会伤害肺部,而适度的快乐能够缓解这种伤害。
- 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 关键词:热气、寒冷、辛辣味、苦涩味
- 译文:这部分讨论了不同气候对人体的影响。热气候会损伤皮毛,寒冷则会抑制热气。辛辣的食物会伤害皮毛,而苦味的食物能够抑制辛辣。
关键词注释与赏析
- 《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强调阴阳五行的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描述,阐述了人体脏腑功能的关系以及不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 关键词“中央”指的是人体的中心部位,这里的湿气、土、脾等元素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
- “忧愁肺”表明了情绪对内脏功能的潜在影响,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 “忧伤肺”与“喜胜忧”反映了情绪对身体的不同影响,展示了中医心理治疗的思想。
- “寒伤血”和“燥胜湿”指出了特定气候对人体的具体影响,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也是一部哲学巨著,它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形成。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