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诗句
1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 注释:这句话解释了“阴阳”和“五行”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注释:这是对阴阳理论的另一种表述,强调了阴阳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 帝曰:法阴阳奈何?
- 注释:黄帝询问如何应用阴阳的原理。
-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 注释:描述了阳盛导致的身体症状,包括发热、出汗困难、口干、烦躁等。
-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 注释:描述了阴盛导致的身体症状,包括怕冷、出汗后感觉清爽、颤抖、寒冷导致的抽搐等。
-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 注释:黄帝询问如何调和阴阳,使之平衡。
-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 注释:指出要通过了解阴阳的变化来调节身体。
-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 注释:指人到了40岁,身体的阴阳平衡开始受到影响,生活能力下降。
-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 注释:到了50岁,身体重量增加,听力和视力开始下降。
-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 注释:60岁之后,身体的阴气开始衰退,阳气虚弱,身体各个部位出现问题,如鼻塞、咳嗽、流涕等。
译文
- 所以说:天地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是上下关系;阴阳则是构成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是气血的男女之分;左右则是阴阳运行的道路;水火是阴阳变化的征兆;阴阳是万物生成的根源。
-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阴阳、五行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关系。
- 所以说:阴气内藏于体内,是阳气的守护;阳气外露为体表所承载,是阴气的施动。
- 描述了阴阳在人体内外的分布及其功能。
- 帝问:如何运用阴阳原理来调节身体?
- 黄帝寻求关于如何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
- 岐伯答: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出现发热、皮肤毛孔闭塞、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因汗不出而导致身体发热、口干、烦躁等。这种情况只能在冬季发生,而不能在夏季发生。
- 描述了阳气过盛引起的一系列身体反应及其季节性限制。
- 如果阴气过盛,就会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出汗后感觉清爽;过度颤抖;寒冷会导致抽搐;抽搐时腹部胀满,最终可能导致死亡,这种状况只发生在夏季而不能发生在冬季。这体现了阴阳失衡在不同季节的表现。
- 描述了阴气过盛带来的不同症状及其季节性变化。
- 帝问:如何调和这两种失衡状态?
- 黄帝询问如何平衡阴阳的方法。
- 岐伯答:只有理解了七损八益的原理,才能有效地调和阴阳;否则,一旦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过早衰老。
- 强调了学习和理解阴阳知识的重要性。
- 到了40岁时,人的阴气已消耗了一半,生活能力和体力开始下降。
- 指出了年龄增长对阴阳平衡的影响。
- 到了50岁时,体重增加,听力和视力开始下降。
- 描述了年龄增长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 到了60岁时,阴气衰竭,阳气衰弱,全身各个器官功能下降,可能出现鼻塞、咳嗽、流涕等问题。
- 反映了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