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读注:此处有问无答,且与上下文不搭,明清医家已经认为此处是错简而形成的缀文。)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通评虚实论》是一篇探讨中医理论中“虚”与“实”概念的经典文献。在这篇文献中,岐伯详细阐述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虚实理论,并进一步解释了气虚者肺虚、气逆者足寒等具体症状。以下是对原文的赏析:
- 虚实理论:
- 岐伯首先指出,邪气旺盛时表现为实证,精气衰弱时则为虚证。
- 进一步解释,气虚会导致肺虚,气逆则足寒,非其时而生,当其时而死。
- 脏腑特性:
- 描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特性,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 强调了形度、骨度、脉度等测量方法在诊断中的应用。
- 经络理论:
- 讨论了经络和络脉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 指出经络俱实或虚的情况,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 脉象分析:
- 描述了脉象的各种变化,如滑脉、涩脉等,以及它们与病情的关系。
- 强调了脉诊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脉象来判断虚实。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通评虚实论》不仅是一篇医学文献,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虚实理论的深入探讨,岐伯为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