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黄帝(黄帝):太阴和阳明是表里关系,脾胃的脉也,生病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岐伯):因为阴阳的位置是不同的,所以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者从内,或者从外,所从的地方不同,所以病名也不同。
黄帝:我希望能听到这些不同的病状。
岐伯:阳者是天气,主在表;阴者是地气,主在内。所以阳道实,阴道虚。所以遭受贼风虚邪的是阳经受其影响;饮食不节制,起居没有规律的是阴经受其影响。阳气受到的影响就会进入六腑,阴气受到的影响就会进入五脏。进入六腑就会导致身体发热,不能够正常睡眠,上则出现喘呼的症状。进入五脏就会导致腹胀、闭塞,下则表现为腹泻、长时间会形成肠澼。所以咽喉是负责天气的,咽是负责地气的。所以阳经受到风气的影响,阴经受到湿气的影响。所以阴气从足上行至头,然后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到手上行至头,然后下行至足。所以说:“阳气有病的时候上行至极点后下降,阴气有病的时候下行至极点后再上升。”所以被风邪损伤的,首先影响到上部;被湿邪损伤的,首先影响到下部。
黄帝:如果脾脏有病四肢不能正常使用,这是什么引起的?
岐伯:四肢都是禀受于胃的气血而形成的,但是不能直接到达经络,必须经过脾,才能禀受。现在脾脏有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就不能禀受水谷的气血,气血一天天的衰退,经脉道路就不通畅了。筋骨肌肉,都不能产生气血来生长,所以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