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译文

黄帝问曰:足阳明的脉病,害怕与人和火,听到木声就惊骇而动,即使钟鼓也不为之动。为什么听木声会惊骇?希望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阳明是胃脉,胃属土。所以听木声而惊骇,是因为土厌恶木。
黄帝说:好。那它为何讨厌火呢?
岐伯答:阳明主肉,其脉血气旺盛,邪气侵犯就会发热,热甚则厌恶火。
黄帝问:它为何讨厌人呢?
岐伯答:阳明厥则喘息困难,喘息困难就讨厌人。
黄帝问:有的人喘而死亡,有的人喘而生还,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厥逆连及内脏则死亡,连及经脉则能生还。
黄帝问:好。病情严重时病人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甚至不食数日,越过墙垣上屋,所到达的地方都不是他平时能到达的,病情反而能恢复的,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四肢是诸阳的本源,阳盛则四肢充实,实则能登高。
黄帝问:那些弃衣而走的,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
黄帝问:那些胡言乱语、骂詈,不避亲疏而唱歌的,是什么原因?

注释

  • 黄帝:古代帝王名号,这里指黄帝时代的医学家岐伯。

  • 问曰:提问或询问,此处指黄帝向岐伯发问。

  • 足阳明之脉:即足阳明胃经的脉象。

  • 恶人与火:不喜欢与人交往,以及惧怕火热的东西。

  • 闻木音而惕然而惊:听到树木的声音(木)就非常惊恐。

  • :对医生的尊称,此处为黄帝自称。

  • :称赞的意思。

  • 厥则喘而惋:气逆不顺,呼吸急促而感到郁闷。

  • 恶人:不喜欢别人接近自己。

  • 或喘而死者:有的因为过度喘息而死亡。

  • 或喘而生者:有的则因喘息缓解而存活。

  •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是所有阳经之气的根本。

  • 阳盛则四肢实:阳气旺盛,使得四肢充实。

  • 实能登高也:身体充实有力,才能登上高处。

  • 废衣而走:扔掉衣服想跑开。

  • 热盛于身:身体的热邪太过旺盛。

  • 妄言:无理取闹、言语无根据。

  • 谩詈:谩骂侮辱。

  • 越垣上屋:越过墙垣,爬上屋顶。

  • 素所能:平常能做到的范围内。

  • 病反能:疾病反而能治好。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足阳明胃经在疾病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和原因。首先指出了足阳明经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接着详细解释了患者为何对木声敏感、对火有畏惧感、对人多忌讳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医学原理。通过分析患者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展现了中医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