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解析外感热病成因与治疗原则
- 疾病概述
- 定义及分类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症状表现
- 六经辨证
- 太阳病特点
- 阳明病特点
- 少阳病特点
- 传变规律
- 初病阶段
- 中期变化
- 末期转归
- 治疗原则
- 汗法与下法
- 和解法与攻邪法
- 预防复发与调养
- 饮食禁忌
- 忌口食物
- 食疗方案
- 饮食调整建议
- 预后分析
- 死亡原因
- 痊愈标准
- 预后影响因素
- 两感热病
- 脉证特点
- 预后判断
- 治疗策略
- 遗复问题
- 遗复原因
- 机理探讨
- 治疗方法
- 伤寒成温初步分类
- 成温概念
- 临床特征
- 鉴别诊断
- 暑病治疗原则
- 暑病成因
- 治疗原则
-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