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诗句】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译文】
岐伯说:如果同时感染了风寒,那么第一天会表现为太阳和少阴两经同时受邪,就会头痛、口干、烦躁、身体胀满不适。第二天,阳明和太阴两经同时受邪,就会腹部胀满、身体发热、没有食欲、说话神志不清。第三天,少阳和厥阴两经同时受邪,就会耳聋、头晕恶心、四肢厥冷、喝水吃饭都困难、失去知觉。第六天就会死亡。
【注释】
- 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由黄帝与岐伯等医家共同编撰而成。
- 热论:论述温热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内容。
-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为黄帝的弟子,以精通医术著称。
- 两感于寒者:指两次同时受到寒气的影响。
- 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指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两经同时受邪,出现头痛、口干和身体胀满的症状。
- 耳聪目明:形容听觉和视觉敏锐。
- 谵言:指神志不清,说话含糊不清。
- 三日后其气乃尽:指第三天太阳的气血已经消耗殆尽,病情严重。
-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指患有伤寒病的人如果再感受暑湿之邪,就会转变为温热病。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指在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时患病的人容易患温热病。
-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指在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时患病的人容易患暑湿病。
-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指暑湿病应当通过出汗来治疗,不可拘泥。
【赏析】
此诗主要讲述了伤寒病若同时感染寒暑两种不同的疾病,会导致不同的病症变化。其中,伤寒病如果再次受到暑湿的影响,就可能会转化为温热病或暑湿病。因此,对于伤寒病患者来说,及时调理和预防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针灸治疗的方法,以及对于不同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