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诗句解析:
第一句:“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注释:这里描述了不同穴位对应的身体部位和疾病。三椎、四椎、五椎、六椎、七椎指的是人体脊椎上的第七至第十节椎骨。其中,“三椎下间”指的是第3颈椎下方的间隙,“鬲中热”是指位于膈膜中的热量异常,而“荣在骶也”指的是与骶部相关的健康区域。
第二句:“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
注释:描述了面部特定位置的症状及其对应疾病。颊下逆颧(即面颊向内凹陷)可能表示腹部膨胀或疼痛,称为“大瘕”;下牙车(下齿龈处)可能表示腹部胀满;颧后区则可能表示胁肋处的疼痛。
译文与关键词释义: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
原文:
黄帝曰:愿闻其情。岐伯对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定其形。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知道它的病情。岐伯回答说:任何疾病的开始,都是极其微小而精微的,它必定要首先确定其形态。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注释:
-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
- 第一部分是关于疾病起始时必须精确诊断的描述。
- “三椎下间”指人体的颈椎第三椎骨下的间隙。
- “胸中热”指的是胸部的发热症状。
- “鬲中热”指的是心膈之间的高温现象。
- “肝热”指的是肝脏出现异常温度。
- “脾热”指的是脾脏发生热度异常。
- “肾热”指的是肾脏产生过热的状况。
- “荣在骶也”,在这里“荣”指代的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区域,“骶”是尾骨附近的区域。
- “项上三椎陷者中也”,这是指颈部上方第三椎骨下方的区域,即颈动脉三角。
-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
注释:
-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
- 第二部分描述了具体症状和它们对应的身体部位。
- “颊下逆颧”指的是在面颊向内凹陷的位置出现的大肿块。
- “下牙车”指的是下齿龈部位出现腹胀或不适感。
- “颧后”指的是颧弓后方区域,常引起胁肋部的疼痛。
- 赏析:
- 此篇文献详细讨论了中医理论中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原则,强调了通过观察病人体表特征及相应症状来确定病因的重要性。通过精确定位病变的具体部位,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于细致观察和精准诊断的重视,以及将人体视为整体来对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