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下面是对《黄帝内经 · 素问 · 评热病论》的逐句释义:
-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则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 释义:
- “黄帝”是古代中国的皇帝称号,这里代表提问的权威。
- “问曰”表示提问的方式。
- “有病温者”,指的是患有发热症状的人。
- “汗出则复热而脉躁疾”,说明患者出汗后体温仍然很高,脉搏也很快。
- “不为汗衰”,即汗水虽然流出但体温并未降低。
- “狂言不能食”,形容患者的言语不清晰,且饮食减少。
- “病名阴阳交”,解释这种症状是由于阴阳失调导致的。
- “交者死也”,意味着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可能致命。
- 译文:
- 黄帝向岐伯提问:如果一个患者发热并且出汗后体温依然很高,脉搏快且不稳定,说话不清且食欲减退,这是什么病症呢?
-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症被称为“阴阳交”,因为阴阳失衡,所以可能导致死亡。
- 关键词注释:
- 黄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王,象征着医学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 问曰:表示询问的方式,体现了古代医学实践中的尊重和礼貌。
- 有病温者:特指那些患有发热症状的人群,其中“温”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发热。
- 汗出则复热:描述了一种生理现象,出汗后体温反而升高。
- 脉躁疾:脉搏快速有力,这是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
- 不为汗衰:即使出汗也无法使体温下降,说明病情严重。
- 狂言不能食:患者表现出语言不清、食欲不振等症状。
- 赏析:
- 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医学中对疾病状态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通过黄帝的提问,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患者状况的关心以及对治疗方法的期待。同时,岐伯的回答简洁明了,直接点出病症的本质——阴阳失衡。这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诊断依据。此外,文中还体现了古代医者对患者状况的敏锐观察力以及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