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这首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是一篇关于水气、真气上逆等病症的论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 黄帝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 岐伯解释道:“水,是指阴液,而眼睛下面也是阴的位置。腹部是人体至阴所在之处,所以当水邪停留在腹部时,必然会导致目下肿胀。”
- “真气上逆”,意味着真气的运行方向与正常相反,向上逆行。
- 因此出现了“口苦舌干”的症状,这是因为真气上逆导致胃气不能下降。
- “卧不能正偃”,即躺在床上的姿势不正,可能是由于真气上逆导致的咳嗽,咳嗽时会从口里咳出清水。
- “诸水病者”,指所有由水邪引起的疾病。
- “故不得卧”,指因为上述原因,患者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 “卧则惊”,即躺在床上时容易感到惊吓。
- “咳甚”,即咳嗽声很大。
- “腹中鸣者”,指的是腹部有声响,这可能是由于水邪在胃部所致。
- “病本于胃”,意味着这种症状的根源在于胃腑。
- “薄脾则烦”,意思是如果脾气虚弱,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的症状。
- “不能食”,指食欲不振。
- “食不下者”,即食物无法正常进入胃肠道。
- “胃脘隔”,即胃脘部位有障碍,可能是因为胃脉受阻。
- “身重难以行者”,指身体沉重,行动不便,可能是因为胃经在脚部的阻滞。
- “月事不来者”,是指月经没有按时来潮,可能与胞宫(子宫)的功能失常有关。
- “胞脉闭也”,即胞宫的脉络被堵塞了。
- “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说明当前的气候环境导致了真气上逆,影响了心脏和肺部的正常功能。
- “故月事不来也”,是因为上述原因,月经没有到来。
整首诗通过对病症的描述,展现了中医对病因、病理过程以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通过岐伯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水邪上逆、脏腑功能失调等病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治疗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