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的内容,它主要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部位的热病来选择针刺的穴位和时间。以下是逐句的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释义与译文:
所有的出汗现象,都是由于体内的“所不胜”的邪气所致。这里的“所不胜”指的是在五行相克中,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分别对应其克制的五行元素。当某一脏器受到邪气影响,就会导致相应部位的发热并引起出汗。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释义与译文: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五种颜色变化(即左侧脸颊先变红,心脏区域先变红,脾部先变红,肺部先变红,肾脏部位先变红),即使病情尚未发作,也应该及时进行针刺治疗。这种方法被称为“治未病”,意为预防疾病的发生。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释义与译文:
热病是由体内某部位引起的,当这个部位的症状达到高峰时,治疗也就结束了。治疗不当或过度治疗可能会引发死亡。对于那些需要通过出汗来进行治疗的患者,应该等到他们体内的“所胜”元素对应的日期来治疗,此时患者的出汗量会很大。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释义与译文:
对于治疗热病的方法之一,就是让患者饮用冷的水,然后进行针刺治疗。治疗时必须穿着寒冷的衣服,并且要住在寒冷的地方。目的是让患者的体温下降以促进病情好转。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释义与译文:
热病首先表现为胸胁疼痛,手足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应针刺足少阳胆经穴和足太阴脾经穴以缓解症状。如果症状严重,就需要使用五十九次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当热病开始表现为手臂疼痛时,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穴和足太阴脾经穴以促进汗出停止。当热病始于头部时,应针刺项部的太阳穴位以帮助症状缓解。当热病始于足胫部时,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以促进症状缓解。如果热病先表现出身体沉重、骨骼疼痛、听力减退等症状,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穴和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五十九次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热病伴有头晕、冒汗和胸胁满等症状,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穴和足少阳胆经穴以辅助治疗。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释义与译文:
太阳经脉的颜色在颧骨上显现为红色,表明这是热病。当太阳经脉和厥阴经脉同时出现时,表示病情已经很严重,患者可能很快就会得到缓解,但不超过三天。这是因为热病可能会影响到肾脏,导致病情恶化,所以预后并不乐观。少阳经脉的颜色在颊部之前显现为红色,这也是热病的表现。如果太阳经脉和少阴经脉同时出现,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患者可能很快就会去世,但最多不会超过三天。这是由于热病可能会影响到心脏,从而导致心脏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