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黄帝问曰:疾病有标本之分,治疗时又有逆从之别,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一般针刺的方法,必须分辨阴阳,前后相应,才能施行逆顺的针刺方法,使标本相互转移。所以说:“有的病情在于标而求之于标,有的病情在于本而求之于本,有的病情在于本而求之于标,有的病情在于标而求之于本”。因此,治疗时可以选取标而取效,也可以选取本而取效,还可以采取逆取而得效,还可以采取从取而得效。所以,懂得逆与从,正行无问,知道标本的人,治疗万举万当;不知道标本的,就是妄动。
夫阴阳逆从,标本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标;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