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僻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诗句】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译文】

厥阴气旺盛有余会导致阴部疼痛和痹病的发生,如果厥阴气不足就会生发热痹;如果厥阴气运行过于滑利,就会出现类似狐疝的病证;如果厥阴气运行过于涩滞,就会出现少腹部的积气。

少阴气旺盛有余会导致皮肤痹症和隐曲的病证,少阴气不足就会导致肺痹症的发生,如果少阴气运行过于滑利,就会出现类似肺风疝的病证;如果少阴气运行过于涩滞,就会导致积聚和小便带血的病证。

太阴气旺盛有余会导致肌肉疼痛和寒性病症的发生,太阴气不足就会导致脾痹症的发生;如果太阴气运行过于滑利,就会出现脾风疝的病证;如果太阴气运行过于涩滞,就会出现积聚和心腹时常饱胀的病症。

阳明气旺盛有余会导致脉道痹痛和身体时热的病证,如果阳明气不足就会导致心痹症的发生;阳明气过于滑利就会出现类似于心风疝的病证;阳明气过于涩滞就会导致积聚和时时惊恐不安的病证。

太阳气旺盛有余会导致骨痹痛和身体沉重不轻的症状,太阳气不足就会导致肾痹症的发生;如果太阳气运行过于滑利,就会出现类似肾风疝的症状;如果太阳气运行过于涩滞,就会出现积聚和经常头晕巅眩的病证。

少阳气旺盛有余就会出现筋膜痹痛和胸胁满闷的症状,如果少阳气不足就会导致肝痹症的发生;如果少阳气运行过于滑利就会出现类似于肝风疝的症状;如果少阳气运行过于涩滞就会出现积聚和时有筋肉痉挛以及眼疼的病证。

【注释】

  1. 厥阴:指的是足厥阴经,与肝经相通。
  2. 阴痹:指阴经不通或气血郁结引起的疾病。
  3. 热痹:指由外感火热邪气导致的关节红肿疼痛症状。
  4. 滑:指气血流行畅通无阻。
  5. 濇:指气血流通不畅,有凝滞现象。
  6. 肤:皮肤。
  7. 腹满:形容腹胀。
  8. 长夏:指农历五月,此时天气湿热。
  9. 经:此处指血脉。
  10. 脉痹:指脉搏跳动时的疼痛。
  11. 五脏:这里是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
  12. 经脉:人体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13. 孙络:即络脉,是十二经脉之气深出体表后,深入于脏腑组织间隙的细脉络。
  14. 藏:指内脏。
  15. 内着骨髓:指邪气侵入体内后在骨髓中停留。
  16. 五脏:《素问》中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各种病理变化的情况。其中涉及到了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之间的相对关系及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此外,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认识,以及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关注和管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