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欬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注释:邪气侵入足阳明胃经,导致鼻塞流涕、鼻出血、牙齿寒冷的症状,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具体穴位为足阳明胃经的中趾和次趾之间的指甲上缘与皮肤交界处,每个穴位针刺一次。针刺时,应左右交替进行。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欬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注释:邪气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导致胁痛、呼吸困难、咳嗽并出汗的症状,应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具体穴位为足少阳胆经的小趾和次趾之间的指甲上缘与皮肤交界处,每个穴位针刺一次。针刺时,应左右交替进行。如果症状不缓解,可以再次针刺上述穴位。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注释: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导致咽喉疼痛、无法正常进食、无缘无故发怒、气上冲胸等症状,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具体穴位为足少阴肾经的足心中央部位,每个穴位针刺三次。总共针刺六次即可痊愈。针刺时,应左右交替进行。如果咽喉肿胀不能吞咽食物,且唾液无法正常流出,应针刺然骨穴(位于足背部),针刺后出血即可痊愈。针刺时,应左右交替进行。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注释:邪气侵入足太阴脾经的络脉,导致腰部疼痛、牵引小腹、不能平躺呼吸等症状,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具体穴位为足太阴脾经的腰部和臀部之间的穴位,即腰骶部两侧的穴位,以及腰俞穴(位于腰部)。根据月相的变化来确定针刺的次数,每次针刺后立即见效。针刺时,应左右交替进行。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