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
帝曰:善。
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
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时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逐句译文和赏析。
岐伯回答了黄帝关于“行有逆顺,至有迟速”的问题。岐伯解释说:“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因此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这表明四季的气候变化各有特点,春、夏、秋、冬各有其规律。
岐伯解释了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他解释道:“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这是根据四时的正常变化来描述的。
岐伯详细描述了五运六气的生成、变化和作用。他强调了六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例如,“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这些描述揭示了不同季节气候的特征。
岐伯回答了有关五运主岁的气化与司天、在泉之气的关系的问题。他指出:“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这进一步阐明了六气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岐伯在《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详细阐述了五运六气的生成、变化和作用规律。通过分析春季至冬季的气候变化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然界的变化。这些知识对于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管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