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译文:
黄帝问:五脏六腑的阴阳之气交合,出现盈虚更替的现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再拜回答说:明白了啊!这是天地间阴阳变化之大纪,也是人体之神通应于天地的道理。
黄帝说:我希望知道这种关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岐伯说:这就是岐伯所说的“明乎哉问也”的意思。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交合,人的五脏六腑就会随着阴阳的盈虚更替而出现相应的病症。
岐伯说:当六气司天时,其至的情况如何?
黄帝说:请具体说明一下。
岐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任何疑难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黄帝说:希望听到其中的道。
岐伯说:就是岐伯刚才所说的道理。
黄帝说:我想听它具体是怎样的道理?
岐伯说:这就是岐伯刚才所说的道理。
黄帝说:我希望了解其中的上下关系。
岐伯说:这就是岐伯刚才所说的道理。
黄帝说:我想了解其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岐伯说:这就是岐伯刚才所说的道理。
黄帝说:我希望了解其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原因。
岐伯说:这就是岐伯刚才所说的道理。
注释: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它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至真要大论》讲述了如何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以及如何治疗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心气虚会导致脉细、肺气虚导致皮肤寒冷、肝气虚导致气少、肾气虚会导致泄利前后不调、脾气虚会导致饮食不入。
《至真要大论》详细描述了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