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注释:岐伯说,对于寒证转热的情况,应该选用阴经的治疗方法;对于热证转寒的情况,应该选用阳经的治疗方法。这是因为寒证和热证都是从属于某种特定的病因或病机的。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注释:黄帝问:为什么有的人吃了寒性的药物反而发热,有的人吃了热性的药物反而发冷呢?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注释:岐伯回答:这是因为他们治疗的时候没有针对病因或者病机,而是治错了方向。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注释:黄帝问:那么,那些没有治好症状的人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注释:岐伯回答:你问的问题太深奥了!没有治好症状的原因是因为五味(食物)进入人体后,会攻击相应的脏器。比如,如果肝不喜欢酸的味道,吃了太多的酸味食物就会伤到肝。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注释:黄帝问:什么是“方制君臣”呢?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注释:岐伯回答:主病的人就是君者,帮助君者就是臣者,应和臣者的叫做使者,这并非上下等级之分的意思。
帝曰:三品何谓/
注释:黄帝又问:什么是“三品”呢?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注释:岐伯回答:这是用来说明疾病的性质和治疗原则的区别。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注释:黄帝又问:疾病的内外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注释:岐伯回答说:在治疗时,一定要辨别阴阳,确定内外,然后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内证就内治,外证就外用。对于轻微的病症,可以用调和的方法;对于严重的病症,就要用药物来抑制。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用药。遵循这些原则和方法,就可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恢复人体的正气,从而获得长寿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