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軟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政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政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注释:
-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 “帝”是古代对皇帝的尊称,这里指黄帝,即古代中国的帝王。
- “五味”指的是五种基本的食物味道,分别对应辛、甘、酸、苦、咸。
- “阴阳”是古代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种对立属性。
- “帝曰善”表示黄帝认同岐伯的解释。
- “五气交合,盈虚更作”是指自然界中五行之气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 “司天”和“在泉”是古代气候学概念,分别指一年中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
- “毒”在这里指药物或食物的毒性。
- “主”和“制”都是治疗原则和方法的意思。
- “君一臣二”,意思是君主一方,臣子两方,适用于较小规模的情况。
- “君一臣三佐五”,意味着君主一方,臣子三方,适合中等规模的情况。
- “君一臣三佐九”则指更大的规模,需要君臣三辅以五的方式应对。
-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理论文章。
- “逆”和“从”指的是治疗方法的适应情况,逆治法和从治法。
- “正治”和“反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策略,正治是常规的治疗方法,反治则是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的不同治疗方式。
- “摩之浴之”等描述的是具体的治疗操作方法。
赏析:
这段对话反映了黄帝与岐伯之间的学术探讨,讨论了中药和食疗的基本原则及应用。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岐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此外,岐伯还提出了“顺逆”和“正反”的概念,这是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强调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性。整段对话体现了古代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