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汙,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诗句】

黄帝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译文】
黄帝问道:“幽暗与明亮之间有何区别?”
岐伯回答说:“阴气达到极致便是幽,阳气达到极致便是明。幽和明的配合,就是寒暑交替的不同之处。”
黄帝说:“如何分出一年中冬至和夏至的界限呢?”
岐伯说:“气到达的地方称为至,气运行的方位称为分。到了便同归于一,离开则各走各路,这就是天地间正纪的作用。”
黄帝说:“你说过春秋之气始于前冬,冬夏之气始于后春,我已经知道了。那么六气周而复始,主宰一年的岁运是不固定的,那么它的补泻之法又是什么呢?”
岐伯说:“上下之气的主次,应根据其利处来确定;根据正气所归的味道来用药,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左右两侧的治疗方法可以通用《大要》说:少阳之气主时,要先用甘味药物后用咸味药物;阳明之气主时,要先用辛味药物后用酸味药物;太阳之气主时,要先用咸味药物后用苦味药物;厥阴之气主时,要先用酸味药物后用辛味药物;少阴之气主时,要先用甘味药物后用咸味药物;太阴之气主时,要先用苦味药物后用甘味药物。佐以所利的药物,资以所生的食物,这就叫做得气。”
黄帝说:“好。百病之所以产生,都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的过度变化所致。根据经文所说:盛者泻之,虚者补之。我请教方士们使用这些方法,他们还没有能够完全有效。我想令治疗之道一定要遵循正道,如同击鼓应桴、弹瑟相应一样,就如同拔除毒疮和除去污垢一样,如此工巧神圣,你能告诉我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