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濇,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下面是对这首《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原文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2. 译文
    黄帝说:好。疾病产生于根本,我已经知道了。如果疾病在表,应该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当疾病反其本,得到表部的病症时,治疗方法应该是治疗反其本,得到表部的方法。

  3. 注释

  • 帝曰:黄帝询问。
  • :表示认同或赞许。
  • 生于本:指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某种原因导致的内在变化。
  • 余知之矣:表示黄帝已经理解了这一点。
  • 生于标者:指外在表现的症状和体征。
  • 治之奈何:询问如何进行治疗。
  • 反其本,得标之病:指当疾病发生时,如果能够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就能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
  • 得标之方:指针对症状的治疗方法。
  1.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疾病的根本原因往往隐藏在其表面表现之下。通过识别并纠正这些根本原因,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愈疾病。这种思想强调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中医独特治疗方法的基础。通过这种“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中医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治疗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此外,这首诗也展示了中医对于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的理解,以及在面对疾病时采取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治疗策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