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奈何?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下面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帝曰善:黄帝表示赞同。
  2.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询问阳气与阴气在人体中的角色。
  3. 气有多少,异用也。 说明气的多少决定了其使用方式的不同。
  4. 阳明何谓也? 探讨阳明的生理特点。
  5. 两阳合明也。 “两阳”指的是两种阳性的体质或条件,“合明”表示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6. 厥阴何也? 讨论厥阴的特性和功能。
  7. 两阴交尽也。 描述两个阴性因素的共同结束状态。
  8. 气有高下,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强调治疗时需要考虑病情的轻重、治疗的速度和方法的适用性。
  9. 气有高低,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这一段详细解释了根据病症的远近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关键概念的深入理解,还揭示了中医理论中的辩证施治原则。通过理解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治疗的精髓,并在实际医疗实践中加以应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