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己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軟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诗句: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
译文:
黄帝问道:好的,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应该将过高的情况降低一些,将过低的情况提高一些,对于过剩的进行削减,对于不足的进行补充,同时要选择适合的药物来辅佐治疗,并调和身体的状况。
注释:
- 这句话是黄帝问岐伯如何治疗病症的方法。
- “高者抑之”是指对于过高的情况给予抑制或降低。
- “下者举之”是指对于过低的情况给予提升或增强。
- “有余折之”是指对于过剩的部分给予削减。
- “不足补之”是指对于不足的部分给予补充。
- “佐以所利”是指选择适合的药物来辅助治疗。
- “和以所宜”是指调和身体的状况使之适宜。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岐伯提出了针对病情的具体策略,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个体化和针对性。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