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其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以下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诗句及其译文:
原文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译文
黄帝问道:胜复的变化,何时发生?
岐伯回答:所谓的胜复变化,是指邪气战胜正气的太过与不及,以及随之产生的变化。当邪气胜过正气时,会留下病根,而正气则因邪气的侵犯而郁而不畅。当邪气消退后,正气得以恢复,但若正气未完全恢复或邪气过于微弱未能彻底清除,就会导致新的疾病萌芽。
关键词解释
- 胜复:指的是邪气和正气的相互消长、胜负转化的过程。在医学理论中,这种过程反映了人体健康状态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动态平衡。
- 早晏:在这里指时间早晚,即指邪气与正气之间的消长变化发生的早晚时间。
- 病已愠愠:描述了正气受到损害后的郁结状态。
- 胜尽而起:意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邪气消退后,正气重新获得主导地位。
- 得位而甚:说明正气恢复后,其力量达到最强状态。
- 胜有微甚:指出在胜气和复气的消长过程中,邪气和正气的力量强弱不同,有所起伏。
- 胜和而和:表示在邪气被正气压制的过程中,双方力量趋于平衡。
- 胜虚而虚:意味着在正气强盛的情况下,能够压制住虚弱的邪气。
- 天之常也:指这一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
赏析
此段文字体现了中医对于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理解,通过“胜”和“复”的概念,揭示了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影响。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医治疗的原则——根据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通过调和阴阳、驱邪扶正来达到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