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瘈疭,腹张,寒热,大人瘨疾狂易。一名蛣蜣。火熬之良。生池泽。《名医》曰:生长沙,五月五日取,蒸藏之。
案《说文》云:(虫郄),渠(虫郄),一曰天杜。《广雅》云:天杜,蜣螂也。《尔雅》云:蛣蜣,蜣螂,郭璞云:黑甲虫,啖粪土,玉篇,蜣螂同,《说文》无蜣字,渠,即蛣蜣,音之缓急。
【注释】
- 《神农本草经》:古代的医书,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
- 下品:指药物等级中的最低档次。
- 虫鱼部:指中药的分类方法之一,以动物和植物为主药的药材归为一类,如虫部有蚕、蝉、蟋蟀等;鱼部有鲤鱼、鲫鱼等。
- 蜣螂:一种昆虫,体形似甲虫,头部黑褐色,腹部黄色或白色,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 味咸寒:指蜣螂的味道呈咸味,性质属于寒性。
- 小儿惊痫:指婴幼儿因疾病或惊吓引起的抽搐痉挛等症状,俗称“癫痫”。
- 瘈疭:即痓病、瘈疭,是一种急性发作性疾病,表现为四肢抽搐、意识不清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腹张:形容肚子鼓胀,通常是由于腹腔内压力增高所致。
- 寒热:指体温异常,可能是发热也可能是低热。
- 大人瘨疾狂易:指成年人患有颠茄病、癫痫等疾病,症状表现为精神错乱、肢体抽搐、口吐白沫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一名蛣蜣:一种别名,指蜣螂的另一个名称。
- 火熬之良:火煎熬后效果更佳。
- 生池泽:《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蜣螂的生长环境,说明其喜欢在池塘边生长。
- 五月五日取,蒸藏之:根据古人的习惯,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采摘蜣螂,然后将其放入容器中蒸煮至熟透,最后放入冷藏保存。
- 案《说文》云:(虫郄),渠(虫郄),一曰天杜。《广雅》云:天杜,蜣螂也。《尔雅》云:蛣蜣,蜣螂,郭璞云:黑甲虫,啖粪土,玉篇,蜣螂同,《说文》无蜣字,渠,即蛣蜣,音之缓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蜣螂的特性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它介绍了蜣螂的形态特征和味道性质,以及其在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接着,通过描述蜣螂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展现了其药用价值。此外,还提到了关于蜣螂的其他信息,如生长环境、采集方法和保存方式。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传达了蜣螂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用价值,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