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包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鶱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诗句

  • 与杨德祖书:此诗是写给朋友杨德祖的一封信,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前辈作家的钦佩。
  • 数日不见,思子为劳:表示作者因长时间未见杨德祖而感到思念之苦。
  • 仆少好为文章:作者年轻时就喜欢写作文章。
  • 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从作者开始写作到现在已经有25年了。
  • 仲宣独步于汉南:指的是杨德祖在文学上的独树一帜,在汉南地区独领风骚。
  • 孔璋鹰扬于河朔:孔融(字孔璋)在河北地区声名鹊起。
  • 伟长擅名于青土:王粲(字伟长)以才华著称于中原大地。
  • 公幹振藻于海隅:陆机(字公幹)在海边之地也有所建树。
  • 德琏发迹于大魏:荀彧(字德琏)在魏国初年崭露头角。
  • 足下高视于上京:这里指杨德祖在京城的地位很高。
  •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当时人们都认为自己手中握着如灵蛇般的珍宝。
  • 今尽集兹国矣:如今这些才子都汇聚于此。
  • 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鶱绝迹,一举千里:尽管如此,这些作家仍然难以达到远行万里、出类拔萃的境界。
  • 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孔融虽然才华横溢,但在辞赋方面却不擅长。
  • 反为狗也:反而不如画虎不成反为狗的故事中的画虎者。
  • 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之前有人嘲笑他,但他反而写了一篇赞扬自己的文章。
  • 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历史上的乐师钟期能辨别音律,至今人们仍称赞他的音乐鉴赏能力。
  • 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我也不能随便感叹,害怕后人会嘲笑我的无知。
  •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世人的著述中难免存在瑕疵。
  •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我经常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来改进自己的作品。
  • 有不善者,应时改定:对于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我会及时修改。
  • 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过去丁敬礼经常给我的文章进行润色。
  • 吾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我认为自己才疏学浅,不足以与对方相提并论,因此也就不多言了。
  • 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关于文章的好坏,我自己最清楚。
  • 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我经常感叹这样的言论,认为这是值得称赞的。
  • 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孔子的言辞流传广泛,以至于他编写的《春秋》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 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像游夏那样的弟子们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译文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杨德祖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其文学成就的赞美。诗人回忆了自己与杨德祖的交往,并提到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诗人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以及批评与自我完善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前辈作家的崇敬之情。此外,信中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些知名文人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前辈作家的尊重和学习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