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
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诗句
-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 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
- 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 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
- 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译文
- 彻底觉悟了所有的法,就像梦和幻境一样虚幻,满足了所有的妙妙愿望,必定会成就这样的境界。
- 知道佛法就像电影一样,终究是菩萨的道路,具备了种种的功德本质,受到决定后就会成为佛。
- 通达所有法则的本性,一切都是空无我的,专门追求清净的佛土,必定会成就这样的境界。
- 诸佛告诉菩萨们:让你们去见安养的佛,听闻佛法的快乐而接受修行,很快就能够得到清净的地方。
- 到达那个庄严清净的国家,就迅速能够获得神通,在无数的尊者中,接受记载并成为等觉。
- 这个佛的本愿力量,听到这个名字就要往生极乐世界,他们全部会到达那个国家,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 菩萨发起了极大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国家没有差异,普遍地念念度化一切众生,名声显赫地覆盖了整个世界。
- 奉行佛陀所教导的一切事务,如同飞鸟般遍布各个佛国,以恭敬和喜悦的心情前去,最后回到了安养国。
- 如果一个人没有善良的心,就不能听到这个经典,保持清洁且有节制的人,才能够听到纯正的佛法。
- 曾经见过释迦牟尼佛的人,就能相信这些事情,谦虚恭敬地听取并且实行佛法,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欢喜。
- 傲慢、懒散、懈怠的人,难以相信这种佛法,他们在前世就已经见过众多的佛祖,乐于聆听这样的教导。
- 声闻或菩萨,都不能穷尽真正的圣心,这就好比是从出生时就处于黑暗中,想要引导人们前行。
赏析
这首诗是佛经的一部分,旨在阐述佛教的基本教义以及修行者应达到的境界。诗句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出一种超越尘世、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理想状态。诗中的“觉了一切法”指的是认识到万法皆是无常和虚幻的本质;“知法如电影”,则是比喻佛法的教诲像电影一样短暂且容易遗忘;“愿己国无异”,表达了修行者对于自己所属国土(即修行的场所)的渴望和要求。整体上,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对于解脱、觉悟和净土的追求,以及对佛法真实意义的深刻理解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