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曰上不正下参差古者所以不欺其民也割剥富强以养贫弱何异饿耕牛乘马而饱吠犬弃干将而砺铅刃也[意林]天地成岁也先春而后秋人君之治也先礼而后刑[意林]

奸与天地俱生自然之气也人主以政御人政宽则奸易禁政急则奸难绝[文苑英华]

威行法明漏呑舟之鱼法不明则类于细栉细栉则苟慝生也[太平御览服用部]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渟而清动之则流而浊先王知中流之易扰乱故随而教之谓其偏好者故立一定之法[意林]

塞一蚁孔而河决息施一车辖而覆乘止立法令者亦宜举要[意林]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善赏者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劝善罚者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除矣[意林]

止响以声逐影以形奸争流荡不知所止也[意林]

汉太宗除肉刑匹夫之仁也非天下之仁也不忍残人之体而忍杀人故曰匹夫[意林]

诗句及译文对照

诗句

  • 物理论:物理论,即关于事物本质的理论。
  • 语曰上不正下参差:古语说,如果君主行为不正,下面就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里的”上”指的是君主,”下”则指百姓。
  • 古者所以不欺其民也割剥富强以养贫弱何异饿耕牛乘马而饱吠犬:古人之所以不让百姓受到欺骗,是因为通过剥削富裕地区来养活贫困的地方,这和给耕牛喂食、让马匹吃饱、喂狗一样没有两样(比喻方式)。
  • 天地成岁也先春而后秋人君之治也先礼而后刑:自然规律形成四季,而人君治理国家应先礼后刑。
  • 奸与天地俱生自然之气也人主以政御人政宽则奸易禁政急则奸难绝:奸邪是与自然界一同存在的,人主用政治手段控制人民,如果政令宽松,奸邪就容易制止,如果政令严苛,就很难完全杜绝。
  • 威行法明漏呑舟之鱼法不明则类于细栉细栉则苟慝生也:当法令严格执行且明确时,就像船被漏了漏洞的鱼会被捞上来一样,法令如果不明确,就会助长小人的邪恶。
  •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渟而清动之则流而浊:人的本性像水一样,放置得当就能保持清澈,若放得不正,就会变浑浊。
  • 先王知中流之易扰乱故随而教之谓其偏好者故立一定之法:先王知道中游容易发生混乱,所以随之教化,对于喜好的人要设立一定的法律制度。
  • 塞一蚁孔而河决息施一车辖而覆乘止立法令者亦宜举要:堵塞一个蚂蚁洞就能阻止河水泛滥,放下一个车轮就能阻止车辆翻倒。立法命令的人也应抓主要矛盾,抓住关键。
  •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善赏者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劝善罚者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除矣:掌握了纲就自然能看清目,抓住了根本就能解决尾的问题。向好人提供奖赏,就能鼓励天下的好;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就能使天下的恶都消失。
  • 止响以声逐影以形奸争流荡不知所止也:声音停止了,影子也随之停止,但奸邪争斗却永无止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对比和论述,阐述了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智慧。首先提出了“上不正下参差”的观点,强调君主的行为会对民众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端正自身才能赢得民心。接着,从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引申出治理国家的法则,即“先礼后刑”以及“法治”。诗中还指出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恶,并强调了制定有效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最后,诗人以“奸邪争斗”为比喻,说明了即使有好的法制,如果执行不力或存在疏漏,恶势力仍然会猖獗。整首诗体现了一种中庸之道,即在治理国家时既要有严厉的刑罚,也要有合理的礼制来维护社会秩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