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养亲一日饿之岂得言孝饱多饥少固非孝乎谷马十日一日饿之马肥不损于义无伤不可同之一日饿母也[意林]

大孝养志其次养形养志者尽其和养形者不失其敬[意林]墨子兼爱是废亲也知丧是忘忧也[意林]

傅子云孟轲孙卿若在孔门非唯游夏而已乃冉闵之徒也[意林]

闻一善言见一善事行之唯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事远之唯恐不速[意林]

悬千金于市市人不敢取者分定也委一钱于路童儿争之者分未定也[意林]

检身止欲无过于蚓此志士所不及也[太平御览虫豸部]

范蠡字少伯楚三户人也使越灭吴已后乘轻舟游五湖王令人写其状恒朝礼之列仙传云徐人也[意林]

傅氏之先出自陶唐傅说之后玄字休奕子咸字长虞晋书有传[意林]

吕子义当世清贤士常往友人处[案太平御览引作有田人性省]嫌其设酒食怀干糒而往[案以上又见北堂书钞饮食部]主人荣其降乃盛为馔义出怀中干糒求一杯冷水食之[太平御览人事部饮食部]

物理论
九日养亲一日饿之,岂得言孝?饱多饥少固非孝乎?谷马十日一日饿之,马肥不损于义,无伤不可同。一之日饿母也。[意林]

【译文】:
在古代,人们有九日的习俗来供奉自己的父母,而在其他日子中却要挨饿。这难道可以称为孝顺吗?如果食物充足而饥饿的人却很少,那么这样的生活就不是真正的孝顺了。就像给马喂粮食十天而让它挨饿一天,这样喂养出来的马虽然肥胖但不损害它的本性,这是符合道理的。但如果在一天当中就让母亲挨饿,那又怎么能够称之为孝顺呢?

【注释】:

  • 物理论:这里指古代的一种习俗,即在特定的节日(如重阳节)孝敬父母,其余日子则以节俭自苦。
  • 九日养亲:在重阳节这天特别照顾父母。
  • 一日饿之:在其他日子里,即使有食物也不吃,以此来表示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
  • 岂得言孝:怎么能说这是孝顺呢?
  • 饱多饥少:意思是食物充足但饥饿的人却不多,暗示着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真正孝顺的表现。
  • 谷马十日一日饿之:给马喂食十天而让它挨饿一天,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用来比喻对待父母的态度。
  • 马肥不损于义:给马喂食,使马变得肥胖,但这并不会损害它的原则或本性。
  • 无伤不可同:没有伤害到什么。
  • 一之日饿母也:一天中让母亲挨饿。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的重阳节习俗与现代的生活态度,批判了过度节省甚至牺牲自己来奉养父母的行为。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追求的是适度的满足而非极端的节约。同时,诗中的“一之日饿母也”一句,揭示了作者对于亲情的理解——即使物质条件有限,也要尽可能地给予家人应有的关爱,哪怕是在一天之中。这种观点体现了一种传统美德——孝顺,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责任感和家庭情感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