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诗句翻译及赏析: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译文:
当手少阴心经的气衰竭时,会导致血脉不通,血流受阻,进而使面色失去正常的光泽。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面色会呈现出类似黑色或深褐色,这通常预示着患者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根据古代的记载,这种情况会在壬日(水)和癸日(木)这两个日子里达到高峰,意味着这些日子中死亡的概率最高。
注释:
- 手少阴气绝:手少阴是心脏的经脉,如果这条经络的气血不足,会导致心的功能失常。
- 脉不通:指的是气血不能正常流动。
- 血不流: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地滋养全身。
- 色泽去:指面色失去正常的红润光泽。
- 面色黑如黧:脸色像晒黑了一样,这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所致。
- 血先死:这里的“血先死”指的是因为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器官功能衰退。
- 壬日笃、癸日死:在古代的五行理论中,壬水和癸木分别代表水和木的元素,这两种元素相克时,意味着生命力最薄弱的日子,因此这一天的死亡率很高。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因心经气绝导致血行不畅、肤色黯淡,最终可能引发生命终止的情况。从中医角度来说,这种状况反映了一种病理状态,其中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在古代医学体系中,这样的描述不仅涉及到了生理层面的变化,也体现了对自然规律与人体生命联系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解释,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医学对人体疾病及其治疗原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