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难经 · 三十五难    
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赏析

《难经·三十五难》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创作的一篇医学著作。本文讨论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联问题。首先指出,五脏各有相应的腑脏,这些腑脏都靠近五脏,但唯独心和肺远离大肠和小肠。接着,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心和肺会远离大肠和小肠,原因是心和肺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们通过通行阳气来维持身体上部的生理状态。而大肠和小肠则负责传递阴气,使得身体下部能够正常排泄废物。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诸腑都是阳性的,且处于身体的清净之地。然而,接下来的文字却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大肠、小肠、胃和膀胱等器官都受到了污染,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在于“诸腑”并非单纯的名词或形容词,而是具有特定含义。根据《黄帝内经》,小肠被称为“赤肠”,大肠被称为“白肠”,胆被称为“青肠”,胃被称为“黄肠”,膀胱被称为“黑肠”。这表明每个腑脏都具有不同的颜色特征,反映了它们所处的不同生理阶段和功能特点。最后,文章指出下焦是五脏六腑共同治理的区域,这个区域位于人体下部,对于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和排泄废物至关重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