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腑,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您提供的文字内容似乎包含了医学理论的详细解析,但格式要求中明确指出需要逐句释义并结合译文。以下将根据您提供的诗句进行逐句释义:

  1. 五脏之气:指人体五脏的功能和气机。
  2. 于何发起:五脏之气的起发之处在哪里。
  3. 通于何许:五脏之气在人体中的运行通道。
  4. 可晓以不:能否让人理解其意义。
  5. 常内阅于上七窍:通常在内视的部位是人体的七个感官器官,即眼、耳、鼻、舌、手、足等。
  6. 肺气通于鼻:肺气的运行与鼻子的功能密切相关。
  7. 鼻和则知香臭矣:鼻子正常时能够分辨出香气和臭味。
  8. 肝气通于目:肝气的流通与眼睛功能有关。
  9. 目和则知黑白矣:眼睛清晰时能辨识物体的颜色。
  10. 脾气通于口:脾气与食物的味道有直接关系。
  11. 口和则知谷味矣:口腔正常时能感受到食物的口感。
  12. 心气通于舌:心脏的气与舌头的感觉功能相关联。
  13. 舌和则知五味矣:舌尖正常时可以辨别五种基本味道。
  14. 肾气通于耳:肾气的运行与听觉有关。
  15. 耳和则知五音矣:耳朵正常时能够分辨出五种不同的音调。
  16. 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六腑功能失调会导致局部组织感染形成痈肿。
  17.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六腑疾病导致阳气失衡,阳气过剩则可能引起气血滞留。
  18. 邪在五腑,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五脏疾病导致阴气过盛,阴气过剩可能导致血液滞留。
  19. 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两极极端的情况都会导致生命体征异常而无法维持生命。
  20. 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关格是指阴阳失去平衡,患者将无法继续生存。
  21.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经书中提到,五脏之气单独运行,并不参与六腑的生理活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