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报仇。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心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以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
佛说:“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 这句话出自《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这是一部关于佛教大乘戒律的经典。在佛教中,戒律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规范,它包括对行为和思想的约束,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烦恼,达到心灵的解脱。该经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遵守戒律来修行,以达到菩萨的境界。具体分析如下:
- 戒律的重要性
- 防止冲突:此句强调了遵守戒律的重要性。通过避免因愤怒或暴力导致的冲突,修行者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 培养慈悲:遵守戒律也是培养慈悲心的一种方式。不进行报复,而是用宽容和理解来对待他人,这有助于培养一种更为积极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 因果报应
- 尊重生命: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其未来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尊重生命、不伤害他人是每个修行者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 道德修养:遵守戒律不仅是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个遵守戒律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 智慧与慈悲
- 智慧选择: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陷入负面情绪和冲动的行为,是修行者应有的智慧。
- 慈悲为怀:慈悲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调整和提升。通过慈悲为怀的态度,修行者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 社会责任感
- 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通过尊重法律,修行者可以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 促进和谐:遵守戒律有助于减少社会上的纷争和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一个充满爱心和宽容的社会,将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 个人修行
- 自我反省: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修行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是通向觉悟的重要途径。
- 持续学习:修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阅读经典、参与讨论和实践等方式,修行者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
- 社会影响
- 榜样作用:作为修行者,他们的行为往往会被周围的人所效仿。他们的慈悲和智慧不仅能够影响自己,也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正道。
- 传播佛法:修行者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佛法和慈悲的理念,使得更多的众生得以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教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引。
- 修行的目标
- 实现自我超越:修行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自我超越,即超越世俗的欲望和烦恼,达到一种无我、无执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使个体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快乐,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和谐与安宁。
- 利益众生:通过修行,修行者不仅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致力于利益众生。他们通过行善积德、帮助他人,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正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不仅是一部关于佛教戒律的经典,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戒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智慧之书。它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戒律,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通过学习和实践这部经典的教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法的智慧,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