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其为大量也,则南澰朱崖,北洒天墟,东演析木,西薄青徐。经途瀴溟,万万有馀。吐云霓,含鱼龙,隐鲲鳞,潜灵居。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将世之所收者常闻,所未名者若无。且希世之所闻,恶审其名?故可仿像其色,叆霼其形。尔其水府之内,极深之庭,则有崇岛巨鳌,峌孤亭。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灵。扬凯风而南逝,广莫至而北征。其垠则有天琛水怪,鲛人之室。瑕石诡晖,鳞甲异质。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繁采扬华,万色隐鲜。阳冰不冶,阴火潜然。熺炭重燔,吹炯九泉。朱焰绿烟,眇蝉蜎。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戛岩嶅,偃高涛,茹鳞甲,吞龙舟。噏波则洪涟踧蹜,吹涝则百川倒流。或乃蹭蹬穷波,陆死盐田,巨鳞插云,鬐鬣刺天,颅骨成岳,流膏为渊。
这首诗是《海赋》,作者是宋代的文学家苏轼。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注释:
尔其为大量也,则南澰朱崖,北洒天墟,东演析木,西薄青徐。经途瀴溟,万万有馀。吐云霓,含鱼龙,隐鲲鳞,潜灵居。
【注释】这里的“尔其”是语气词,表示赞叹或感叹;“大量”形容大海的宽广无边;“朱崖”和“青徐”分别指代南方的海岸线和北方的海域;“瀴溟”指大海;“云霓”指云彩和彩虹;“鱼龙”指海洋中的生物;“鲲鳞”指大鱼的鳞片;“灵居”指神灵居住的地方。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将世之所收者常闻,所未名者若无。
【注释】这里用“太颠之宝贝”和“随侯之明珠”比喻大海中的宝物,而“世之所收者常闻”指的是人们常常听说这些宝物,“所未名者若无”则表示还有未被命名的宝物。且希世之所闻,恶审其名?故可仿像其色,叆霼其形。
【注释】这里用“希世之所闻”表示很少有人知道的东西,因此可以效仿其颜色和形状。尔其水府之内,极深之庭,则有崇岛巨鳌,峌孤亭。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灵。扬凯风而南逝,广莫至而北征。
【注释】这里的“水府”是指海底世界;“崇岛巨鳌”指的是巨大的海山和海中的巨大生物;“峌孤亭”是孤独的亭子;“擘洪波”是指劈开巨大的海浪;“指太清”是指指向清澈的天空;“竭磐石”是指使石头碎裂;“栖百灵”是指各种飞鸟在岛上栖息;“扬凯风”是指乘着风向南航行;“广莫至”是指达到极远的地方;“北征”是指向北航行。其垠则有天琛水怪,鲛人之室。瑕石诡晖,鳞甲异质。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繁采扬华,万色隐鲜。阳冰不冶,阴火潜然。熺炭重燔,吹炯九泉。朱焰绿烟,眇蝉蜎。
【注释】这里的“天琛水怪”是指罕见的海中生物;“瑕石诡晖”是指五彩斑斓的石头;“鳞甲异质”是指鱼的鳞片和甲壳不同寻常;“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是指云朵上的图案犹如美丽的文章;“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是指珍珠和其他宝石在贝类外壳上闪耀;“繁采扬华”是指色彩丰富;“万色隐鲜”是指各种颜色都隐约可见;“阳冰不冶”,意思是阳光下的冰块不会融化;“阴火潜然”是指夜晚的火山活动;“熺炭重燔”是指炽热的炭火再次燃烧;“吹炯九泉”是指照亮了九个地下洞穴;“朱焰绿烟”是指红火和绿色烟雾;“眇蝉蜎”是指微小的虫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海洋的描述,充满了对海洋神秘和壮丽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大海的广阔、美丽以及其中的珍稀生物,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通过对大海的各种特征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整首诗既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