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魏书曰:行过繁昌,使执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禅坛。
臣松之按:汉纪章帝元和三年,诏高邑县祠即位坛,五成陌,比腊祠门户。此虽前代已行故事,然为坛以祀天,而坛非神也,今无事于上帝,而致祀于虚坛,求之义典,未详所据。
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夏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儿禅诣幽州贡名马。复置护匈奴中郎将。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一]乙酉,皇子殷生,大赦。
注[一]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在阅读《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文本的格式与内容:
诗句解读:诗句“行过繁昌,使执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禅坛。”出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其中“执金吾”指掌管皇宫及皇帝出行的安全。此句描述的是明帝在繁昌地区使用执金吾的身份,代理了太尉的职务,并为接受天命的祭坛(即受禅坛)进行祭祀。
译文对照:根据注解和注释,此句的译文可以解释为明帝在繁昌地区行使太尉职权,并在那里举行了重要的仪式来接受天命。
历史背景解析:这段记载反映了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运作和权力交接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记述可见当时的礼仪和政治结构,以及明帝对国家大事的参与与处理。
诗词赏析:诗句中“执金吾”“太尉”“祭坛”等词汇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和祭祀仪式。通过这些词汇的使用,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政治结构和文化传统。同时,这种描述也展现了古代帝王对于天命与国家大事的态度和做法。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的这一句诗不仅记录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还深刻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和帝王行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三国时期政治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