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三]魏略曰:明帝时,兰见外有二难,而帝留意于宫室,常因侍从,数切谏。帝虽不能从,犹纳其诚款。后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兰不肯饮。

诏问其意?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何信于此?帝为变色,而兰终不服。后渴稍甚,以至于亡。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面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

后三岁失父。[一]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

后年十余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二]注[一]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长男豫,早终;次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次尧,举孝廉;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

在《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甄皇后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古代女性如何在动荡时代保持道德原则与家族荣誉。本文将通过逐句解析来详细解读这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注释进行深入分析。

原文及译文

  1. 原文:帝时,兰见外有二难,而帝留意于宫室,常因侍从,数切谏。帝虽不能从,犹纳其诚款。后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兰不肯饮。 诏问其意?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何信于此?帝为变色,而兰终不服。后渴稍甚,以至于亡。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面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
  2. 译文:明帝时期,甄兰遇到两个难题,皇帝却沉迷于宫室的修建,常常因为侍从的原因,多次劝谏。尽管皇帝没有听进去,但还是接纳了她的诚意。后来甄兰患了消渴症,当时皇帝相信巫术中的用水方法,让人拿水赐给甄兰喝,她却拒绝。皇帝问道:“你为什么不愿意喝?”甄兰说:“治病应该用药物,为什么相信这种方法?”皇帝脸色大变,但甄兰始终不服从。后来她的口渴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当时的人们看到甄兰喜欢直言不讳,认为皇帝当面斥责她就自杀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注释

  • 魏略曰: 指《魏略》一书记载的内容,这是关于甄兰故事的重要来源之一。
  • 明帝: 指三国时期魏国的明帝曹叡。
  • 兰见外有二难:指甄兰面临的困境有两个主要问题。
  • 常因侍从:经常因为侍奉皇帝而得到机会劝说。
  • 数切谏:多次直言相劝。
  • 渴消渴:形容身体极度缺水的状况,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症状。
  • 信巫女用水方:相信一种迷信做法,即使用巫女的法术解决健康问题。
  • 使持水赐兰:皇帝命令手下持水赐予甄兰饮用,但她拒绝了。
  • 后不服:甄兰坚决不服从皇帝的命令。
  • 病自当以方药:治疗疾病应当用药而不是其他手段。
  • 面折之:当面指责皇帝的行为。

赏析

甄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独立性和对权威的挑战。尽管面临困难,她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不愿接受任何可能被误解为迷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不仅展现了她的坚定和智慧,也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同时,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行为的严格限制和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