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为大司农。先是诸典农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人。芝奏曰:“王者之治,祟本抑末,务农重谷。《王制》:”无三年之储,国非其国也。‘《管子区言》以积谷为急。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武皇帝特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建安中,天下仓廪充实,百姓殷足。自黄初以来,听诸典农治生,各为部下之计,诚非国家大体所宜也。夫王者以海内为家,故《传》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富足之由,在于不失时而尽地力。今商旅所求,虽有加倍之显利,然于一统之计,已有不赀之损,不如垦田益一亩之收也。夫农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种,耘锄条桑,耕熯种麦,获刈筑场,十月乃毕。治廪系桥,运输租赋,除道理梁,熯涂室屋,以是终岁,无日不为农事也。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不有所废,则当素有余力。’臣愚以为不宜复以商事杂乱,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后为大司农》
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注释】:
- 大司农: 是掌管国家财政的官员,负责征收税收、管理和分配粮食。
- 诸典农: 指当时管理农田的官吏。
- 末作治生: 从事非农业的活动来谋利。
- 要利人: 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
- 王制: 古代的一种法律,规定君主应该重视农业生产,储备食物和布帛。
- 积谷为急: 认为积累谷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屯田之官: 专门从事屯田(即开垦荒地)的官员。
- 专以农桑为业: 只专注于农业种植和纺织等生产活动。
- 建安中: 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个时期,指的是三国中的魏国。
- 仓廪充实: 仓库里的粮食充足。
- 百姓殷足: 老百姓富足充足。
- 黄初以来: 从魏文帝曹丕的黄初年间开始。
- 方今: 现在。
- 一统之计: 统一天下的计划或策略。
- 失时: 错过时机。
- 尽地力: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 垦田益一亩之收: 耕种更多田地,增加每亩产量。
- 农夫之事: 农民的日常事务。
- 筑场: 建立打谷场。
- 治廪系桥: 储存粮食并修建桥梁。
- 煯涂室屋: 烧砖砌墙,建造房屋。
- 素有余力: 原本就有足够的力量。
- 商事杂乱: 商业活动混乱。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魏文皇帝曹丕在担任大司农期间,针对当时一些典农官只注重经商而忽视农业生产的情况,上书朝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王者治理国家应当重本抑末,鼓励农业生产,储备充足的粮食。他批评了那些只知道追求利润而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典农官,主张他们应当专心于农业生产,为国家的财政稳定做出贡献。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