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子表嗣。初,文帝分歆户邑,封歆弟缉列侯。表,威熙中为尚书。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郎为廉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郎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郎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治。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着。
翻译: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
赏析:此句出自《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中钟繇的上书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百姓深深的忧虑和担忧。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以及钟繇个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通过钟繇的表述,我们可以理解到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民生关怀的重视程度以及他对于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决心。此外,钟繇在文中提到的“天时未至,周武还师”,反映出他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
诗句: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
译文:如听说今年征兵之事,使得农民失去了耕种和收获的机会。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影响,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巨大破坏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句: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译文:作为国家的领导者要以民众为基础,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需求。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地位,突出了民生的重要性。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的核心价值观,即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民生问题展开,只有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诗句: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
译文:如果中国境内没有饥饿寒冷之患,百姓之间没有离乡背井之心,那么天下就会非常幸运。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渴望,他希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远离战乱和贫困,享受安定的生活。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即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诗句: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译文:敌寇凭借山川之利,前朝也曾努力过却未能取得胜利,我岂能自负,认为一定能够消灭他们呢?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敌人的轻视和自信,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前朝战绩的尊重。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展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
整段话描绘了一个国家在面临战争压力时的困境,以及一位政治家如何通过上书表达对国家危机的思考和解决之道。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政治、经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