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乐闻其阙,故有箴规之道。忠臣愿竭其节,故有匪躬之义也。”帝称善。

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易传》曰:‘上不俭,下不节,孽火烧其室。’又曰:‘君高其台,天火为灾。’此人君苟饰宫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应之以旱,火从高殿起也。上天降鉴,故谴告陛下;陛下宜增祟人道,以答天意。昔太成有桑谷生于朝,武丁有雊雉登于鼎,皆闻灾恐惧,侧身修德,三年之后,远夷朝贡,故号曰中宗、高宗。此则前代之明鉴也。今案旧占,灾火之发,皆以台榭宫室为诫。然今宫室之所以充广者,实由宫人猥多之故。宜简择留其淑懿,如周之制,罢省其余。此则祖己之所以训高宗,高宗之所以享远号也。”昭问隆:“吾闻汉武帝时,柏梁灾,而大起宫殿以厌之,其义云何?”隆对曰:“臣闻《西京》:‘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以厌火祥。’乃夷越之巫所为,非圣贤之明训也。

下面是对《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译文和赏析:

  1. 诗句:“圣王乐闻其阙,故有箴规之道。忠臣愿竭其节,故有匪躬之义也。”
  • 注释:圣明的君王乐于听到他的过失,所以他设立了规劝批评的途径;忠诚的大臣愿意竭尽全力,所以有“不辞辛苦”的奉献精神。
  • 译文:明智的君主乐于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批评,因此他们制定了规劝和纠正的方法;忠诚的官员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因此他们有“不辞辛苦”的奉献精神。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即君主应该虚心接受谏言,而臣子则应该尽职尽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1. 诗句:“迁侍中,犹领太史令。”
  • 注释:辛毗担任侍中后,仍然兼任太史令。
  • 译文:辛毗升任侍中之后,依然保留着太史令的职位。
  • 赏析:这句话表明了辛毗在朝中的地位和职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
  1. 诗句:“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
  • 注释:崇华殿发生火灾,皇帝询问高堂隆:“这是什么样的灾祸?按照礼节,难道有祈求神降福免除的意思吗?”
  • 译文:崇华殿发生了火灾,皇帝向高堂隆提问:“这是什么灾害?按照礼仪,难道有祈求神灵保佑免除灾难的意思吗?”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灾祸的态度和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迷信和宗教信仰。
  1. 诗句:“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易传》曰:‘上不俭,下不节,孽火烧其室。’又曰:‘君高其台,天火为灾。’”
  • 注释:灾难的发生都是用来说明孝顺的教诲的,只有遵循礼制修养德行,才能战胜它。《周易传》说:“上不节俭,下不节制,邪火就会烧到自己的家宅;’又说:“国君建高大的宫殿,上天降下火灾。’”
  • 译文:灾难的发生都是用来显示孝道的教导,只有遵守礼仪并修养德行,才能战胜它。《易传》里说:“君主如果不爱惜财物,下属如果不节约使用,那么邪火就会烧到他的家里。”又说:“君主如果建造高大的宫殿,上天就会降下火灾。”
  • 赏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灾难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理解。
  1. 诗句:“人君苟饰宫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应之以旱,火从高殿起也。上天降鉴,故谴告陛下;陛下宜增祟人道,以答天意。昔太成有桑谷生于朝,武丁有雊雉登于鼎,皆闻灾恐惧,侧身修德,三年之后,远夷朝贡,故号曰中宗、高宗。”
  • 注释:如果君主只是装饰华丽的宫室,却不顾及百姓的生活状况,那么上天就会用干旱和火灾来惩罚他;上天降下警告,告诉陛下需要增加对人民的关怀。从前太成时期出现桑树和谷物同时生长在朝廷上,武丁时期出现野鸡飞上鼎来报晓,这些都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于是他们开始修身养性,修养美德。三年之后,远方的国家前来朝贡,因此他们被尊称为中宗、高宗。
  • 译文:如果君主只是装饰华丽的宫室,却不顾及百姓的生活状况,那么上天就会用干旱和火灾来惩罚他;上天降下警告,告诉陛下需要增加对人民的关怀。从前太成时期出现桑树和谷物同时生长在朝廷上,武丁时期出现野鸡飞上鼎来报晓,这些都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于是他们开始修身养性,修养美德。三年之后,远方的国家前来朝贡,因此他们被尊称为中宗、高宗。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自然现象与政治治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