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曰:辛毗、杨阜,刚亮公直,正谏匪躬,亚乎汲黯之高风焉。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在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及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所谓意过其通者欤!

译文: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评曰,辛毗、杨阜刚正亮直,正直谏言不顾个人安危,堪比汲黯的高尚节操。高堂隆学业精深明白事理,志在匡扶君王之位,因变故而陈述戒鉴,发自诚挚之心,忠诚矣!及至必改历法,使魏国国君虞舜,所谓意过其通者欤!

注释:

  1. 三国时期魏朝:三国时期是公元220年到280年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中国北方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即曹魏和蜀汉。曹魏是由曹操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则由刘备建立。这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久,直到西晋的建立才结束。
  2. 三国志:指《三国志》,是中国第一部以记载三国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史书,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光主持编纂,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史家四绝”。
  3. 魏书:指《三国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共65卷。这部历史著作的编撰时间大约在元嘉三年(427年)到元嘉二十二年(446年)。作者主要是南朝宋的史学家范晔,他在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当时的政治情况和各地方割据势力的状况。
  4. 辛毗:字毗,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人物。官至太傅,谥号忠武侯。
  5. 杨阜:字文烈,弘农华阴人。汉朝官吏,曾历任郡县令长、州牧等职,官至太尉。为人清正廉明,不畏强权,被后世誉为“忠臣”。
  6. 高堂隆:字子中,颍川汝阴人。三国时魏官员,曾任御史中丞,后为司隶校尉。为人耿直不阿,有胆识和魄力,善于应变处理问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辛毗、杨阜和高堂隆三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刚正亮直、正直谏言不顾个人安危的品质。诗中对辛毗的评价极高,称赞他堪比汲黯的高尚节操;对杨阜也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他清正廉明,不畏强权;对于高堂隆,更是称赞他学识渊博,志在匡扶君王之位,因变故而陈述戒鉴,发自诚挚之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三种品质的高度赞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政治环境,以及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