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县归咎于句丽侯騊.严尤奏言:“貊人犯法,罪不起于騊,且宜安慰,今猥被之大罪,恐其遂反。”莽不听,诏尤击之。尤诱期句丽侯騊至而斩之,传送其首诣长安。莽大悦,布告天下,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当此时为侯国,汉光武帝八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始见称王。
至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辽东太守蔡风、玄菟太守姚光以宫为二郡害,兴师伐之。宫诈降请和,二郡不进。宫密遣军攻玄菟,焚烧候城,入辽隧,杀吏民。后宫复犯辽东,蔡风轻将吏士追讨之,军败没。宫死,于伯固立。顺、桓之间,复犯辽东,寇新安、居乡,又攻西安平,于道上杀带方令,略得乐浪太守妻子。灵帝建宁二年,玄菟太守耿临讨之,斩首虏数百级,伯固降,属辽东。(嘉)[熹]平中,伯固乞属玄菟。公孙度之雄海东也,伯固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助度击富山贼,破之。伯固死,有二子,长子拔奇,小于伊夷模。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模为王。自伯固时,数寇辽东,又受亡胡五百余家。建安中,公孙康出军击之,破其国,焚烧邑落。拔奇怒为兄而不得立,与渭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康降,还住沸流水。降胡亦叛伊夷模,伊夷模更作新国,今日所在是也。拔奇遂往辽东,有子留句丽国,今古雏加驳位居是也。
翻译为现代汉语,即:“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县归咎于句丽侯严尤奏言:“貊人犯法,罪不起于騊,且宜安慰,今猥被之大罪,恐其遂反。”莽不听,诏尤击之。尤诱期句丽侯騊至而斩之,传送其首诣长安。莽大悦,布告天下,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当此时为侯国,汉光武帝八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始见称王。”
此诗出自《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是关于西汉末年王莽时期辽东地区的一次军事行动及其后果的描述。诗中通过详细描绘高句丽人在王莽时期的叛乱、被击败以及后来的归顺过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王莽政权对高句丽的控制和随后的镇压,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和对外政策的失败。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东汉时期辽东地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展现了东汉时期辽东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从历史背景来看,王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建立了新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但也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高句丽作为当时的一个强大部落,其叛乱行为直接挑战了王莽的统治权威。这首诗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展示了王莽政权的扩张野心和对外政策的失败。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稳定和秩序的强烈需求,以及对外来侵略的抵抗。
从诗歌的艺术表现来看,《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的原文及译文不仅传达了历史的真相,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赋予了诗歌以艺术的魅力。例如,“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一句,简洁而有力地传达了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而“宫诈降请和,二郡不进。宫密遣军攻玄菟,焚烧候城,入辽隧,杀吏民”等句子,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气氛。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也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
在赏析方面,《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性、权力和冲突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扩张和征服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安危。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任何试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的事件,都可能是片面的。因此,在面对历史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过去,展望未来。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是一篇充满历史色彩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既反映了历史的真相,又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更加全面地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