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领之东,分置东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领东七县,时沃沮亦皆为县。汉光武六年,省边郡,都尉由此罢。其后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

夷狄更相攻伐,唯不耐(氵岁)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氵岁)民作之。沃沮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则故县国之制也。国小,迫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丽。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税,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送其美女以为婢妾,遇之如奴仆。其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人性质直强勇,少牛马,便持矛步战。食饮居处,衣服礼节,有似句丽。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作户。新死者皆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

诗句

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领之东,分置东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领东七县,时沃沮亦皆为县。

译文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朝对朝鲜进行讨伐。在这一行动中,汉朝军队杀死了朝鲜的统治者满孙右渠,并将他的土地划分为四个郡。其中的一个名为沃沮城的地点被划为玄菟郡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后来被夷族和少数民族侵扰,这个地方被迁徙到朝鲜西北部,现在的玄菟故城就是当年迁移后留下的遗址。与此同时,沃沮地区重新归属于乐浪郡管理。鉴于这片土地辽阔且位置处于韩国东北边陲,汉朝在该地区设立了东部都尉,并治理不耐城。另外,它还管辖着七个县城。在当时,这些地方都被设为了县。

光武帝六年(公元36年),汉朝进行了边疆的行政调整,因此都尉职位从此撤销。之后,这些县中的领袖被赐予“侯”爵位,例如不耐、华丽、沃沮等县,它们都成为了侯国。

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里,夷狄民族之间的相互征战愈演愈烈。直到东汉时期的不耐侯,他们至今仍然保留有功勋官员如功曹、主簿等官职,都是由不耐人担任。而沃沮的邑落中,那些部落的首领也都自称三老,这实际上是古代国家制度的一种体现。由于国家面积较小,且位于大国之间,于是不耐逐渐臣服于句丽。句丽又在不耐设置其中一位大人作为使者,负责管理当地的事务,并负责征收租税、分配物品以及监督物资运输等工作。同时,句丽也会向不耐派送美女作为奴婢,对待方式如同对待奴隶一般。不耐地区的土地肥沃,背山面海,非常适合种植五谷,而且土地的耕种质量很高。这里的人民性格直率、强悍而且勇敢,虽然缺乏牲畜和马匹,但是人们善于使用长矛和短矛进行步战。此外,不耐人和沃沮人在饮食、居住、服饰礼仪等方面都与句丽相似。在安葬方面,他们习惯制作巨大的木椁,长约十余丈,并在一端打开以便通风。对于新去世的人,都会将遗体临时存放,待其尸体干燥后再放入木椁之中保存。

注释

  •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20年,这一年汉武帝对朝鲜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
  • 伐朝鲜:指汉朝派遣军队征服朝鲜的行为。
  • 满孙右渠:朝鲜的国王名字。
  • 分其地为四郡:汉朝将朝鲜的土地分为四个郡来管理。
  • 沃沮城:地名,历史上曾属于玄菟郡。
  • 句丽:古代一个北方民族。
  • 东方领之东:韩国东北边境。
  • 都尉:汉代的地方军事长官。
  • 功曹、主簿:汉朝时期的地方官吏职位,相当于现代的县长或乡镇长助理。
  • 夷狄更相攻伐:指的是古代中国境内的夷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
  • 三老:古代地方基层组织的负责人,类似于现在的乡长或村长。
  • 社稷:封建社会里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
  • 开一头作户:建造房屋时在一面开一门作为入口。
  • 皮肉尽:形容人死后的尸体经过长时间风干后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
  • 大木椁:指用来埋葬死者的棺材,通常由整块木头雕刻而成。
  • 才使覆形:只覆盖尸体表面。
  • 骨置椁中:在棺材里面放置死者的尸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汉时期对朝鲜的军事行动及其后果,反映了当时的疆域变迁和民族关系。通过对不耐侯及其地区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边疆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习俗。诗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示了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策略和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交融与融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