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张氏薨。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张氏。大赦,攻元。立子睿为太子,子瑶为安定王。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二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
三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还汉中,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
七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向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兴势围,大将军费祎督诸军往赴救,魏军退。夏四月,安平王理卒。秋九月,祎还成都。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秋,大赦。冬十一月,大司马蒋琬卒。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是陈寿所著的三国史籍,其中记载了蜀汉后主刘禅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涉及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状况。下面将对《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逐句进行译文:
诗句原文及译文:
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张氏薨。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张氏。
译文:十五年(236年)夏季,张皇后去世。延熙元年(238年)春天正月,册立张皇后为后主刘禅的皇后。
注释:此句表明了张皇后的去世和刘禅即位为王的时间。
大赦,攻元。立子睿为太子,子瑶为安定王。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译文:实行大赦,进攻元帝。立子刘睿为太子,子刘瑶为安定王。冬季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驻汉中。
注释:这里的“攻元”可能是指对某个敌人的军事行动或策略,而“元”在这里可能指代元帝或某个特定目标。
二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
译文:二年(239年)春季三月,晋封蒋琬为大司马。
注释:这表明蒋琬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三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
译文:三年(240年)春季,派遣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叛乱。
注释:这里提到的“越巂郡叛乱”可能是历史上的一次地方叛乱事件。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译文:四年(241年)冬季十月,尚书令费祎到汉中,与蒋琬讨论国事,年终返回。五年(252年)春季正月,监军姜维指挥军队从汉中返回驻扎在涪县。
注释:这里提到了费祎和姜维两位重要的将领,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战略和布局。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还汉中,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
译文:六年(253年)冬季十月,大司马蒋琬从汉中回朝,居住于涪县。十一月,实施大赦的政策。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
注释:这里的“大赦”通常指的是免除囚犯的刑罚,或者减轻某种惩罚。
七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向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兴势围,大将军费祎督诸军往赴救,魏军退。夏四月,安平王理卒。秋九月,祎还成都。
译文:闰七月(25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和夏侯玄等人进攻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据守兴势围城防守,大将军费祎率领各路军队前去救援,敌军撤退。夏季四月(253年),安平王李理去世。秋季九月(253年),费祎回到成都。
注释:这里的“镇北大将军王平”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职务名称。
八年秋五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
译文:八月(254年),大将军费祎前往汉中。
注释:这表明费祎在这一年再次被派往汉中处理政务或军事事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后主刘禅个人生活的描述,更广泛地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