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合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退军,合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秋八月,都护李严废徙梓潼郡。

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是岁,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十三年春正月,中军师杨仪废徙汉嘉郡。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

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旬日还成都。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余户于成都。

以下是《三国志》中关于刘禅传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
  • “九年”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九个年头。
  • “春二月”表示春季的第二个月。
  • “亮复出军”指诸葛亮再次率军出征。
  • “围祁山”是指围攻祁山的军事行动。
  1. 译文:在第九个年头的春天,也就是第二年的二月,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攻打魏国的祁山。

  2. 诗句:“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

  • “魏司马懿”和“张郃”是魏国的两位将领。
  • “救祁山”表示他们前来救援被蜀军围攻的祁山。
  1. 译文:魏国的司马懿和张郃听说蜀军攻打祁山,立即从西城和子午谷赶来救援。

  2. 诗句:“夏六月,亮粮尽退军,合追至青封,与亮交战。”

  • “夏六月”表示夏天的第六个月。
  • “亮粮尽退军”意味着诸葛亮的军队因为粮食短缺而撤退。
  • “合追至青封”表示司马懿和张郃追击到了青封这个地方。
  1. 译文:夏季的六月份,当诸葛亮的军队因为缺乏粮食而撤退时,司马懿和张郃追击到青封。

  2. 诗句:“秋八月,都护李严废徙梓潼郡。”

  • “秋八月”表示秋天的第八个月。
  • “都护李严废徙梓潼郡”意味着李严因为某种原因被废黜并流放到了梓潼郡。
  1. 译文:秋天的八月份,由于某些原因,李严被废黜并流放了,他被送往了梓潼郡。

  2. 诗句:“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 “十年”表示第十年的年份。
  • “亮休士劝农于黄沙”意味着诸葛亮在黄沙地区休息士兵并从事农耕活动。
  • “作流马木牛毕”表示制作流动的木制马和木制牛的工作完成了。
  • “教兵讲武”意味着他教导士兵们如何训练和作战。
  1. 译文:在第十年的春天,诸葛亮在黄沙地区休息士兵并从事农耕活动,同时他还教导士兵们如何训练和作战。

  2. 诗句:“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 “十一”指的是第十一年。
  • “冬”表示冬天。
  • “亮使诸军运米”意味着诸葛亮命令各路军队运送粮食。
  • “集于斜谷口”表示这些粮食被聚集在斜谷口。
  • “治斜谷邸阁”意味着在这里建造或修复了用于存储和保护粮食的仓库。
  1. 译文:在第十一年的冬天,诸葛亮命令各路军队运送粮食,这些粮食被收集在斜谷口,然后在那里建造了用于存储和保护粮食的仓库。

  2. 诗句:“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 “十二”指的是第十二年。
  • “春二月”表示春季的第二个月。
  • “亮由斜谷出”意味着诸葛亮从斜谷出兵。
  • “始以流马运”意味着开始使用运输工具流马来运送物资。
  1. 译文:在第十二年的春季,二月,诸葛亮从斜谷出兵,并开始使用运输工具流马来运送物资。

  2. 诗句:“十三年春正月,中军师杨仪废徙汉嘉郡。”

  • “十三”指的是第十三年。
  • “春正月”表示春季的第一个月。
  • “中军师杨仪废徙”意味着中军师杨仪被废黜并流放。
  • “汉嘉郡”是四川的一个郡。
  1. 译文:在第十三年的春天,正月,中军师杨仪被废黜并流放到汉嘉郡。

  2. 诗句:“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

  • “夏四月”表示夏季的第四个月。
  • “进蒋琬位为大将军”意味着提升蒋琬的地位,任命他为大将军。
  1. 译文:在夏季的四月份,皇帝提升蒋琬的地位,任命他为大将军。

  2. 诗句:“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旬日还成都。”

  • “十四”指的是第十四年。
  • “夏四月”表示夏季的第四个月。
  • “后主至湔”意味着后主刘备前往湔县。
  • “登观坂”意味着登上观坂观看景致。
  • “看汶水之流”指的是观看渭河的水流向。
  • “旬日还成都”意味着经过十天左右的停留后,后主回到成都。
  1. 译文:在第十四年的夏季四月份,后主刘备前往湔县,登上观坂观看渭河的水流向,经过十天左右的停留之后,他回到了成都。

  2. 诗句:“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余户于成都。”

  • “武都氐王苻健”是氐族的一位首领,被称为“氐王”。
  • “徙于成都”意味着他被迁移到了成都。
  • “四百余户”表示大约四百户人家。
  1. 译文:将武都地区的氐族首领苻健和他的四百多户百姓迁移到成都。

通过对这首诗词及其翻译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