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于戏,其进听朕命!盖统天载物,以咸宁为大,光宅天下,以时雍为盛。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顺承天者,坤元之义也。上下交畅,然后万物协和,庶类获乂.乃者汉氏失统,六合震扰。我太祖承运龙兴,弘济八极,是用应天顺民,抚有区夏。于时乃考因群杰虎争,九服不静,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
自是以来,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几将五纪。朕永惟祖考遗志,思在绥缉四海,率土同轨,故爰整六师,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覆信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朕嘉与君公长飨显禄,用考咨前训,开国胙土,率遵旧典,锡兹玄牡,苴以白茅,永为魏藩辅,往钦哉!公其只服朕命,克广德心,以终乃显烈。“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却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阳。
下面是对《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诗句的逐句解读:
- 诗段一:
- 原文:“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
- 译文:在景元五年三月丁亥这一天,皇帝亲临宫殿,任命太常授予刘禅安乐县公的爵位。
- 注释:“安乐县公”是三国时期的一种爵位,表示对被封者的认可和尊重。
- 诗段二:
- 原文:“于戏,其进听朕命!”
- 译文:啊,你要听从我的命令!
- 注释:“于戏”是古代汉语中的感叹词,这里用来表达一种庄重的语气。
- 诗段三:
- 原文:“盖统天载物,以咸宁为大,光宅天下,以时雍为盛。”
- 译文:统领天地万物,以太平为最大;光临天下,以时和为兴盛。
- 注释:“咸宁”和“时雍”都是古代理想社会的形容,表示国家安定、人民和谐。
- 诗段四:
- 原文:“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顺承天者,坤元之义也。”
- 译文:所以养育众生,是君王的职责,顺应天命,就是大地之母的意义。
- 注释:这里的“坤元”指的是大地母亲,象征着包容和养育。
- 诗段五:
- 原文:“上下交畅,然后万物协和,庶类获乂。”
- 译文:上下通达无阻,然后万物才能和谐,各种类别才能获得安宁。
- 注释:“交畅”意味着交流顺畅,没有阻碍。
- 诗段六:
- 原文:“乃者汉氏失统,六合震扰。”
- 译文:不久前汉氏失去了统治,天下动荡不安。
- 注释:“失统”和“六合震扰”都描述了当时的政治混乱。
- 诗段七:
- 原文:“我太祖承运龙兴,弘济八极,是用应天顺民,抚有区夏。”
- 译文:我的太祖承接天命,如同龙一样崛起,广泛救助天下,因此顺应天意,顺应人民的意愿,安抚管理整个华夏地区。
- 注释:“承运”和“弘济”都是形容太祖的功绩。
- 诗段八:
- 原文:“于时乃考因群杰虎争,九服不静,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
- 译文:那时我们通过众多英才的斗争,九州都不平静,趁机占据偏远地区,保住了蜀地,使得西方的疆域被隔绝。
- 注释:“考因群杰虎争”意味着通过英勇斗争取得了成就。
- 诗段九:
- 原文:“自是以来,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几将五纪。”
- 译文:从那时起,战争不断,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几乎要过五个年头了。
- 注释:“干戈不戢”意味着战争连绵不断。
- 诗段十:
- 原文:“朕永惟祖考遗志,思在绥缉四海,率土同轨,故爰整六师,耀威梁、益。”
- 译文:我永远怀念祖先的遗志,希望安定四海,让全国统一步调,所以我整顿军队,炫耀军威至梁州、益州。
- 注释:“绥缉”意为安抚治理。
- 诗段十一:
- 原文:“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覆信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
- 译文:您恢弘道德风范,深守正义大节,不怕屈身委身于国事,认为爱护民众、维护国家最为重要,降低自己的心态思考问题,应对时机变化像豹子那样敏捷,回报信任思念顺从,享受左右没有边界的荣誉,这难道不遥远吗?
- 注释:这句话赞扬了刘禅的品德和作为。
- 诗段十二:
- 原文:“朕嘉与君公长飨显禄,用考咨前训,开国胙土,率遵旧典,锡兹玄牡,苴以白茅,永为魏藩辅,往钦哉!”
- 译文:我很高兴和你共同享有显赫的俸禄,以此来借鉴从前的教训,开创国土赐土地,遵循传统的规矩,赐予您黑色公牛作为礼物,并用白色茅草加以装饰,永远做魏国的藩臣辅助你,请务必恭敬地接受。
- 注释:这里的“开国胙土”是指建立国家的仪式和赏赐土地。
- 诗段十三:
- 原文:“公其只服朕命,克广德心,以终乃显烈。”
- 译文:您只服从我的命令,努力扩大您的德行之心,以完成您的卓越业绩。
- 注释:这句话是对刘禅的期望和鼓励。
这段文字通过对刘禅的描述,展现了他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通过对诗句的翻译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