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谓宓曰:“足下欲自比于巢、许、四皓,何故扬文藻见瑰颖乎?”宓答曰:“仆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何文藻之有扬乎!昔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事盖有不可嘿嘿也。接舆行且歌,论家以光篇;渔父咏沧浪,贤者以耀章。此二人者,非有欲于时者也。夫虎生而文??,凤生而五色,岂以五采自饰画哉?天性自然也。盖《河》、《洛》由文兴,六经由文起,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以仆之愚,犹耻革子成之误,况贤于己者乎!”
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宓称疾,卧在第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厨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纂问朴曰:“至于贵州养生之具,实绝余州矣,不知士人何如余州也?”
朴对曰:“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者或不如余州耳,至于着作为世师式,不负于余州也。
诗句翻译
- “或谓宓曰:”足下欲自比于巢、许、四皓,何故扬文藻见瑰颖乎?”
- 有人对司马徽说:“您想要把自己比作巢父、许由、四个古代贤者,为什么还要夸耀你的文学和才能呢?”
- “宓答曰:‘仆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何文藻之有扬乎!’”
- 司马徽回答说:“我写的诗不能全部表达我的思想和感情,说的话也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图,有什么文采可以炫耀的呢?”
- “昔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事盖有不可嘿嘿也。接舆行且歌,论家以光篇;渔父咏沧浪,贤者以耀章。此二人者,非有欲于时者也。夫虎生而文??,凤生而五色,岂以五采自饰画哉?天性自然也。盖《河》、《洛》由文兴,六经由文起,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以仆之愚,犹耻革子成之误,况贤于己者乎!”
- “从前孔子三次见到鲁哀公,他写了七卷书,事情确实有不能沉默不语的。像接舆行走时边走边歌唱,被后世称为“光篇”;渔父在沧浪之滨吟诵,被后世称为“耀章”。这两人并不是因为时代需要才做这些事情的。就像老虎生出花纹来,凤凰生出五彩的羽毛一样,难道是因为用五彩的颜料装饰自己吗?这都是天生的本性。就像《诗经》《尚书》因文而兴起,六经因文而产生,君子重视德行并发扬光大,采录文章有什么妨碍呢?凭着我的浅薄之见,都还害怕改革子墨的失误,更何况那些比我更贤明的人呢?”
- “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
- 后来刘备平定益州后,广汉郡太守夏侯纂聘请司马徽担任他的门客和师友们的祭酒,并且任命司马徽担任五官掾,尊称他为仲父。
- “宓称疾,卧在第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厨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
- 司马徽推托有病,住在自己的家中。夏侯纂派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到司马徽那里吃饭。司马徽躺在床上接待他们。
- “纂问朴:“至于贵州养生之具,实绝余州矣,不知士人何如余州也?””
- 夏侯纂问朴素:“你们那里的养生方法实在超过了我们,不知道这里的士人怎么样呢?”
译文与关键词注释
- “或谓宓曰”:有人质疑司马徽(宓)是否应该将自己比作古代隐士巢父、许由、四位古代贤者的其中之一。
- “乃自先汉以来”:从西汉时期开始(即先汉),某些职位或地位就不如其他州。
- “夫虎生而文??,凤生而五色…岂以五采自饰画哉?”:这是对自然的赞美,强调真正的美来自于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装饰。
- “昔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引用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完美的作品,但重要的是要传达出思想内容。
- “盖《河》、《洛》由文兴…”:引用《诗经》和《尚书》的例证来说明文化的发展是因文字而兴起的。
- “以仆之愚,犹耻革子成之误…”:司马徽表达了他对改变前人的错误的羞愧,显示了谦逊。
- “先主既定益州”:刘备平定益州(成都)。
- “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这是描述一个官职变动,夏侯纂邀请司马徽作为他的宾客和老师。
- “宓称疾,卧在第舍”:司马徽因病请求休假。
- “纂将功曹古朴…厨膳即宓第宴谈”:描述夏侯纂如何邀请简朴地在家中接待官员和下属。
- “至于贵州养生之具,实绝余州矣”:比较其他地区的养生方式。
- “夫虎生而文??…岂以五采自饰画哉?”:这是司马微对自然美的赞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成就,展示了司马徽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美的追求。通过引用孔子和庄子的言论,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内在品质胜过外在装饰的观点。司马徽的自我批评反映了他的谦逊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对传统价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