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李权从宓借《战国策》,宓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权曰:“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宓报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道非虚无自然,严平不演。海以受淤,岁一荡清;君子博识,非礼不视。今战国反复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故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是以老氏绝祸于未萌,岂不信邪!成汤大圣,睹野鱼而有猎逐之失,定公贤者,见女乐而弃朝事,若此辈类,焉可胜陈。道家法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是故天地贞观,日月贞明,其直如矢,君子所覆。《洪范》记灾,发于言貌,何战国之谲权乎哉!“
让我们来解读这首诗《三国志 · 蜀书 · 许麋孙简伊秦传》的诗句:
- “先时,李权从宓借《战国策》”
- 这句描述了李权在某一时期向宓借阅了《战国策》。
- “宓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
- “宓”是一个人名,可能是书中的人物。他对李权的提问作出了回应。“战国从横,用之何为?”这句话是在问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使用他们的政治策略的目的是什么。
- “权曰:‘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 李权回答说,像孔子和严平等人汇集众多书籍,最终形成了如《春秋》、《指归》这类伟大的作品。因此他认为大海因为汇聚了各种水流而显得浩瀚无垠;同样地,君子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事业,是因为拥有广泛的见识和知识。
- “宓报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道非虚无自然,严平不演。”**
- 宓对此做出了回应,他批评李权所引用的书籍并不是经典著作,比如《史记》和周朝的地图等。同时他也指出了道家和儒家的观点,认为道家强调的是虚无自然的道,而不是通过演绎的方式去阐述它。
- “海以受淤,岁一荡清;君子博识,非礼不视。”
- 这里用了海洋被淤泥填满后每年需要清理的比喻,来说明君子应当广博地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避免错误。
- “今战国反复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故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是以老氏绝祸于未萌,岂不信邪!成汤大圣,睹野鱼而有猎逐之失,定公贤者,见女乐而弃朝事,若此辈类,焉可胜陈。道家法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是故天地贞观,日月贞明,其直如矢,君子所覆。《洪范》记灾,发于言貌,何战国之谲权乎哉!”
- 这里作者批判了战国时期各国反复推行的纵横术,这些手段虽然能够带来一时的利益,但长远来看却有害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孔子才创作了《春秋》来纠正这种弊端,同时也提倡道德修养,防止问题的发生。接着作者提到商朝的成汤以及周朝的定公都曾因为追求个人享乐而导致国政荒废的例子,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所导致的后果,因此作者认为道家教导的“不贪图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作者引用了《洪范》中有关灾害记录的内容,并以此警示人们战国时期的权谋多变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是多么的危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诗中涉及了儒、道、阴阳五行等多种思想流派,通过对比和批判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诗中的关键词“海以受淤,岁一荡清;君子博识,非礼不视”体现了作者对治国理念的思考;而对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所倡导的“杀人自生,亡人自存”,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行为的强烈谴责。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商朝和周朝的君主因个人享乐而荒废朝政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品德的重要性。整首诗既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