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囗、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诗句:
-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郎。
- 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
- 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
- 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 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
- 惟后军师费祎恨望,前后云云。
- 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
- 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 祎密表其言。
- 十三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
- 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
- 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
- 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译文:
- 起初,法正担任刘备的尚书,向宠担任尚书郎。之后虽然他们都成为丞相的参军长史,法正在他们工作劳累的时候会跟随左右,因为法正年纪较大,资历更深,才学和能力超过他们。因此,法正心中怨恨愤怒在言辞和脸色上表现出来,叹息和呼唤的声音发自内心。当时人们害怕他的话过于严厉,没有人敢跟随他,只有费祎不满和遗憾,多次对他表达意见,并且对费祎说:“过去丞相去世的时候,如果我带领全军投降魏国,我的人生将不会有这样的失败。让人追悔的事情是无法再发生了。”费祎秘密上报了这些话。到了建兴十三年,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法正到达流放地后仍然上书诽谤,言辞激烈,于是被郡县逮捕入狱。法正自杀,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遣送回蜀国。
赏析:
刘封的境遇:文中的刘封身处嫌疑之地(可能是政治斗争的中心),却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这反映了他在复杂局势中缺乏应对策略。
彭羕、廖立、李严、魏延和杨仪的遭遇:这些人物各有所长——彭羕以才智脱颖而出;廖立和李严凭借干练的性格获得成功;魏延则以勇猛著称;杨仪则因其职务成就显赫。但不幸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遭受了不幸的命运。
个人命运的影响:文中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展示了个体选择和行为对其命运的巨大影响。例如,如果法正当初能够明智地处理与费祎的关系,或许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相反,如果其他人没有及时反省自己的言行,也可能走上相似的道路。
这篇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古代官场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以及个人命运如何受到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