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剌史傅群主薄,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
羽命为功曹,遣奉命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
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剌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诗句: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剌史傅群主薄,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命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剌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译文:
杨仪字威公,是襄阳人,他在建安年间担任荆州剌史傅群的主簿。之后他离开团队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并派他去西去拜见刘备。刘备与他讨论军事部署和政治得失问题时,十分高兴。因此刘备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当刘备成为汉中王后,他被提拔为尚书。刘备登基为皇帝后,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征,他负责军中的事务和调度工作。诸葛亮对杨仪的能力深感惋惜,同时对魏延勇猛的个性感到不满。杨仪常常感到不公平对待,但诸葛亮却始终不忍心让他失去任何一方。十二年后,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屯谷口。后来,诸葛亮在战斗中去世。杨仪回到成都后,他又讨伐魏延,自认为功劳很大,应该代替诸葛亮执政。于是,杨仪向都尉赵正询问命运,赵正根据《周易》给他占卜,卦象显示为《家人》,但杨仪对此并不感到满意。然而,诸葛亮曾暗示过他的野心,他认为杨仪性情高傲狭隘,意图取代蒋琬的位置。最终,蒋琬成为了尚书令和益州刺史。杨仪被提升为中军师,不再有统领之权,只是随意处理一些事务罢了。
关键词注释:
- 襄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湖北省襄樊市。
- 荆州剌史:古代官名,主要负责管理荆州地区的政治、军事事务。
- 蜀书 ·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这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历史的人物传记集。
- 汉中王:指的是刘备被封为汉中的王。
- 丞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之一,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 尚书令:是古代掌管国家文书的官职。
- 中军师:古代官职,负责军务管理和战略谋划。
- 《周易》: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籍,被认为是研究易经的重要经典。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杨仪从加入刘备到跟随诸葛亮征战的历史过程。诗中展现了杨仪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以及他与诸葛亮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人物关系和权力斗争,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